若行人為遠離名聞、利養、眷屬而遁跡,仍然無法脫離名聞利養的束縛,當遠走他方,至萬里外絕人跡之處。
沒有外在名聞利養,能迅速學道。若名聞、利養、眷屬,從外在影響行人修道,要憶念此三種法:(1)對名聞利養不受不著,(2)隱德露疵,勿失正見,(3)避開名聞利養之處,遠走他方。名聞、利養、眷屬的誘惑,是很難拔除的。只有運用以上三種法,才能向六根清淨位邁進。
「安忍」的方法(二)
假使是煩惱、業、禪定、諸見、慢心等內賊,要從內心來破除,應憶念即空、即假、即中(注1)三觀,依此三觀對治一切障礙。假使修禪定的時候,因為身體四大的轉化,產生重、澀(地大),冷、滑(水大),暖、癢(火大),動、輕(風大)等八觸的現象,應端心正觀,不因身心轉化,獲得輕安而歡喜;也不因八觸惡相而煩憂;能安忍此心境,必能進入真正禪定的境地。
《大品般若經》說:「無量人發菩提心,多墮二乘地。」就是因為貪著各種解脫境界的緣故。菩薩為成辦度化眾生、成就菩提大事,就必須安忍這些順逆境。若能了解此意,就不須要其它九境(注2)的修為了。若是尚未了解的人,當於十境中再廣為說明。(第九能安忍竟)
注:
1.三觀:{1}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世間萬象,皆是因緣和合所生,無有自性,具無常、變易的本質,是為空觀。{2}假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世間萬物雖是假合而有,但不礙其原有的作用,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3}中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換言之,空觀,即對內心之思想、識執,皆不住著,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畢竟歸空。中觀,為外不住六塵、內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2.九境:十乘觀法中,除「能安忍」外的九種境相。十乘觀法為:觀不思議境、起慈悲心、巧安立觀、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次位、離法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