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驚心動魄的九二一大地震,不但震醒了沉睡中的民眾,震壞大家的棲身之所,多所學校也跟著受創。十年前的災區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十年後的今天,學校一間間蓋起來,宛如有了新生命。在各界熱心協助下,這十年來,不僅讓大家看到了災民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毅力,也感受到校園重生後的生命力。
根據統計,九二一地震共造成災區一千五百四十六所學校受損,其中有二百九十三所受損嚴重必須重建,孩子教育頓時陷入無以為繼的危機。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大破」之後就是「大立」,校園的重建也促成「新校園運動」的應運而生,教育部結合專家學者之力,以建構「永續發展之綠色校園環境」為目標,希望讓一夕之間傾倒的近三百所學校,搖身為融合當地文化、歷史的嶄新校園。
參與重建的世新大學教授陳墀吉指出,重建後的校園,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資源,成為新學習場所,讓居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與文化,學校不只是求知場域,更是「可居、可遊、可行、可望、可思」的生活空間。校園重建過程中,校長、教師、學生及社區民眾的想法都被納入,不但體現以師生為教育主體的夢想,更提升全校對校園的認同感。
在「新校園運動」推動下,讓很多重建校園成為師生與建築師眼中的「獨一無二」,展現多元特色。以南投縣為例,就有十六所以上重建學校,入圍「遠東建築獎」。
以獲得「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第一名的南投埔里育英國小為例,為讓學校資源與社區共享,育英國小的圖書室與活動中心開放供社區使用,形成社區文化中心。該校教師黃建勳表示,當初為了蓋出學生的夢想學校,老師還讓每位學生以繪圖方式「畫」下心中的校園藍圖。
中寮鄉和興國小則是全國第一座純木構造校舍,注重環保與生態,讓學校宛如「綠建築」般綠意盎然。每間教室都設有「學習角」,並規畫e化網路教學設備,讓每間教室都設有遙控電動升降白板和多媒體設備。
離日月潭僅半小時車程的潭南國小,則是專為布農族學生量身打造的「家」。宛如布農族家屋的校舍,造型與眾不同,「無圍牆學校」的規畫也常吸引路過觀光客駐足拍照。外形看起來不太像學校的潭南國小,打破了傳統學校的圍牆與建築框架,反而找回更多教育的可能性。教導主任盧商林表示,雖然地震震垮了校園,但也因此圓了師生多年來想要打造原住民校園風格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