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洛陽牡丹,有這樣一個傳說:《事物紀原》記載:武則天稱帝後,在冬月某日遊賞御花園,醺醉之中突發奇想,下了一道詔令〈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某年冬,武則天遊於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則天大怒,把它們貶植洛陽。誰知牡丹一到洛陽,竟在次年春天競相怒放。武則天下令用火來燒,熟知火燒焦枝幹,花卻更為奪目。
從此洛陽城人爭相移植栽種,並讚稱為「焦骨牡丹」,於是洛陽的牡丹開得滿山遍野,繼而名聞天下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漸漸的花兒更紅更艷了,後人又取名為「洛陽紅」。從此,正如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裡所言:「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
小說家李汝珍更巧妙地藉著這個傳說,創造出百花仙子外出與嫦娥下棋,眾花仙領旨連夜開放,乃至百花仙子被貶下凡塵的情節,做為前引,寫成了《鏡花緣》。
一九八二年九月,洛陽訂牡丹為市花,之後,每年四月二十日前後都會舉辦洛陽牡丹花會,以王城公園、西苑公園和牡丹公園為主要觀賞地。每年穀雨前後,萬花齊放,滿園芳菲。
現在仍然存活的古代牡丹:江蘇省鹽城市便倉鎮,有距今七百年的「枯枝牡丹」十株,其中一株高一‧九公尺,能開近兩百朵花。另外,山西省太原市雙塔寺,有八株明代牡丹,名字叫「紫雲霞」,其中最大的一株高二‧四公尺,開花多達三百多朵;種植於清代的洛陽伊川牡丹、種植於清朝末年的甘肅省隴西縣紫斑牡丹林,也都是有名的長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