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內閣中,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留任,顯示兩岸政策將延續既有道路前進。外交、國防兩部則由新人接掌,加上經濟部,因兩岸、外交、國防事務互為表裡,且兩岸政策以經濟優先,四者牽涉國家長遠利益,特別值得關注。
值此內閣改組之際,大陸福建高級法院日昨推出新政策,落實海基、海協會簽署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將有效解決「認可台灣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相關問題,為兩岸司法互助邁出第一步,形塑更穩健的兩岸關係架構,使擁有更大的發展動能。
司法互助對台商權益的保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至於其他政府間的制度性合作建構,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等,新內閣應在既有的協商成果下,賡續推動,恢復原來軌道和速度,促使早日簽訂落實。
儘管台灣內部有些雜音,但有識人士的共同觀點是,不簽ECFA,台灣將面臨東協國家整合的壓力,被排除此經濟圈外,將陷入邊緣化困境。這項工作的完成,有助提升外商對台投資信心,從而為我國下階段的經濟發展,增添動能。
大陸已漸成世界的經濟中心,為免虹吸效應影響台灣的資金、產業外流,馬總統宣示的八百多項產業不會開放,這個關卡政府應堅守不退讓;也應重新檢討,分期開放,漸次降低衝擊,同時採取鼓勵與輔助措施,協助產業轉型。
除了延續既有的經貿合作、民間交流,新閣揆吳敦義表示要「行穩致遠」,任何兩岸協議簽署,都應符合「國家的需要、民意的支持、國會的監督」三原則。如此宣示,應是為了消除國內雜音、避免政黨對立,為兩岸政策奠下更穩固的基礎,創造更大的迴旋空間。
外交方面,馬總統的「外交休兵」政策已漸發揮作用,獲得對岸的善意回應。而今年聯合國大會即將開議,政府並未委由友邦提案,這是一九九三年推動參與聯合國案以來的首次;但外交官員指出「不提案不等同於不推案」,而是要更務實積極爭取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
聯合國有十八個專門機構,除了我國已參與成為觀察員的世界衛生組織,還包括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機構。
對這次八八水災來說,台灣若能加入世界氣象組織,在事前的預防與預報,應能有一定幫助。至於事後的救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也有一定程度的協助。相對於參與聯合國,加入專門機構是策略運用,是更務實、更彈性處理參與聯合國,新任外交部長對此應有體會。
國防方面,大陸迄今未撤除對台飛彈是最大遺憾。但無論如何,兩岸都有共識,雙方關係發展的目標是在追求及維護海峽和平,只要持續以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為目標,為雙方民眾帶來福祉,戰爭的危險必將消弭於無形。
新內閣未來在運作兩岸、外交政策時,若能時刻將此牢記於心,必能開創「立足台灣,胸懷大陸,布局全球」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