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的社會福利服務單位,自「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公布後,便轉型成庇護工場,學員必須以員工的身分聘任,且需增加員工勞健保、退休金的提撥,並繳交營業稅、房屋稅、土地稅,且不再享有稅賦優惠,換句話說,從職業訓練變為企業經營,對心智障礙者來說,能否賺錢是挑戰,而現階段還能經營的,多靠捐款。
「轉型後,我們要負擔的成本提高,利潤卻變少!」台北縣慈佑庇護工場暨心路基金會附設洗衣坊主任張玲表示,經營庇護工場面臨到的問題有三,一是心智障礙者不比正常人,產能不足以正常供應;二是社會不信任的觀念依舊;三在各項勞工福利上的成本提高,入不敷出,所以公益團體想讓庇護工場來為心智障礙者穩定生活,實屬不易。
她指出,在內部管理上,最難取得平衡的是業務與服務之間,「原本我們只是職業訓練,評估能否到外界工作,當然,多半達不到標準,所以才以安置為主。」她強調:「職訓不注重產能,但成為庇護工場後卻是以產能、競爭為目標。」一般的洗衣店或許有訂單就承接,心智障礙者的洗衣坊卻要評估員工是否有能力接,他們甚至無法加班。
心路洗衣坊的員工以憨兒與精神疾病者如憂鬱、躁鬱症者為主,在產能、品質、速度兼顧的市場,基金會得付出更多心力協助,難怪庇護工場只能靠捐款經營,發揮不了原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