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劉兆玄請辭獲准,「馬劉體制」在運作一年四個月後結束,內閣大改組。這意味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做不好就得下台。這雖是危機,但從危機裡覺悟,正可創造契機。
劉內閣的表現雖「毀譽參半」,但確實做了不少事,如三通直航、兩岸經濟鬆綁、順利參與WTO「政府採購協定」和世衛大會、推動縣市升格、更領導度過金融風暴。天災雖非人力所能控制,但對天災的反應與民眾期待有落差,注定了下台命運。
天災不是唯一因素。許多人記憶猶新,周美青對馬英九的總評是:「不體貼」,這三個字適用於馬英九,也可形容劉兆玄領導的「博士精英內閣」。一年多來,博士內閣運作失靈,更拙於危機處理與政治溝通,且發言不當,與民意脫離,讓基層選民感到政府的「不體貼」。
如今由具有民選、地方首長基礎的吳敦義、朱立倫接任,意味「民選精英內閣」將取代飽受抨擊的博士內閣。但民選精英主導的新內閣,或許擅長政治操作、媒體公關和黨政溝通,敏於掌握民意,但是否會遷就一時的民意波動與選舉考量而動搖,流於民粹政治,而不能堅持原則行所當行,值得關注。
吳敦義是蔣經國時代刻意栽培的省籍精英,朱立倫則是國民黨新崛起的中生代精英,但兩人皆缺乏中央部會歷練,吳敦義在政策上有多少遠見,國人印象不深。朱立倫除了為桃園航空城招商,財經專業並不凸顯。在台灣急需經濟轉型的此刻,兩人須超脫政治框架,兌現馬總統即將跳票的六三三支票,並極力完成簽署ECFA與MOU等經濟要務。
劉揆請辭是「棄車(劉揆)保帥(馬總統)」的盤局,因八八風災處理不當引發的民怨,確實已導致馬總統顏面盡失、壓力倍增,甚至還締造了比涉貪的陳前總統更低的民意支持度,成為年底選舉的一大變數。
此番新閣的出線,選舉考量無疑是重要關鍵。「吳朱內閣」不但要處理內政事務,還要肩負輔選任務,國民黨在年底須面對十七縣市的百里侯選舉,明年又得面臨五都的霸侯之戰,更有輸不得的壓力。
可是,「吳朱內閣」不能以選舉成敗做為施政績效的唯一指標,而須展現過去不被民眾看到的遠見,這至少包括三項重大課題:內政方面,繼續處理八八水災善後、監督重建工程及做好新流感防疫。尤其對橋梁、重大「豆腐渣」工程,如何懲處與防範,以及治山防洪的國土重新規畫,必須展現強力的施政作為。
就兩岸而言,新內閣應持續推動和平穩定發展。對台灣而言,財經與兩岸交流非常重要,也是影響選舉勝負、民心向背的關鍵。財經、兩岸首長的挑選,牽一髮動全身。
尤其為人關注的必須終止政治內耗。台灣具備了民主選舉的形式,卻欠缺法治民主的內涵。朝野惡鬥導致政治空轉,行政效率低落,國際競爭力下降。唯有消弭朝野裂痕、重塑團結和諧的台灣,才能穩定政局、重振經濟、創造幸福和諧的社會。
內閣的更替,使馬政府在危機中出現了轉機,能否有新作為、展現新面貌,人民等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