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容易投入某種情境的人。記得小時候,看到《紅樓夢》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類悲劇片,總是哭得唏哩嘩啦的;成長之後,有時看報紙,若看到涉及感情,尤其親子之情的故事,也容易落下眼淚。
後來我漸漸發覺,與我同樣哭點很低的人挺多的,我一向相信,我們這種人的同理心,比一般人強,也比一般人更能體會別人的痛苦。不過這一次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悲劇,使我深切體認,能體會別人的傷痛,與親身遭受傷痛的人比起來,還是有一段遙遠的差距。
我也曾失去至親的親人。父親一向身體健康,他九十二歲去世時,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適應。每到下午四、五點,就想如往常般,打個電話給他問好,問問他下午吃些什麼點心?聽聽他那濃厚的鄉音。可是想到他已離我遠去,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看不到他的面容時,心中的愁悵與失落,真是難以形容。
父親從發病到逝世,僅僅半個月,對於他的遽然離去,我難以接受。不過這次水災而失親的人,他們頓失親人的心情,應該是更加難受吧。
每次看水災的新聞,都很難過,常有一種不忍心去看的逃避心態。但是為了了解災情,仍是忍不住去翻看報紙或打開電視。每當看到那些災民,憤怒地怒斥政府時,我似乎忘記站在災民的立場,去體會他們的傷痛,反而往著解決問題方面去思考。我想,這種逃避或理性,可能就是我們沒有親身遭遇的差別。
災民之痛,我們能感受的,也許不到千分之一,除了嘗試體會他們的心情之外,能給他們溫暖,協助他們早日走出悲痛,應該是更重要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