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六十三歲陳鄰長,熱心里鄰事務,不久前突然覺得右腿失去知覺,從椅子站起來時,隨即跌倒在地被送醫急救。出院後,又多次出現同樣症狀,再度就醫並接受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深處動脈硬化狹窄,已出現暫時性缺血性中風。幸經氣球擴張術將血管整形,才避免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的危機。
雙和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啟仁說,這名陳先生狹窄的位置剛好在左腦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和前大腦動脈的交接處,有如原本交通繁忙的三叉路口,卻突然塞車,若再不積極處理,動脈愈來愈狹窄,進而完全阻塞,將造成缺血性中風,非癱即死。
這種動脈狹窄的情形,可選擇口服抗血小板或凝血藥物、支架擴張術、氣球擴張術及血管融合手術等治療。
由於陳先生的症狀較嚴重,只適合氣球擴張術,從右腿股動脈伸入導管,抵達腦部病灶後將狹窄的動脈撐開,再將氣管取出。術後至今,陳先生恢復情形良好,右腿不再無力麻木,行走自如。
該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致中說,腦部動脈狹窄引發的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初期並無明顯症狀,頂多是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嚴重的會有流口水、口齒不清及半側視野缺損等症狀,若不積極治療,一旦整條動脈塞住,就會中風倒下。
陳致中提醒民眾,腦中風愈早治療,完全復原的機會愈多,尤其是發病後的前幾個小時,以免錯過第一時間搶救機會。年紀大、男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都是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當單邊或雙側肢體麻痺、無力,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