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一家房仲業者調查發現,從去年第三季金融海嘯爆發,到今年第二季止,台北市商辦的總體空置率,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三六,租金也下跌近百分之六,由於景氣復甦緩慢,業者認為除非兩岸簽署MOU和ECFA,否則未來商辦租金難有漲幅。
筆者對這種說法存疑。首先,長期來看,台灣人口減少已是趨勢,據統計,台灣到二○五○年僅剩一千八百九十萬人,減少近兩成人口,假設房屋供給量從今天起不再增加,也至少有百分之十七的房屋必須被消化,何況近年來國有地不斷出售,加上捷運的通車形成新商圈,造成商圈轉移,都讓商辦數量不斷增加;也就是說,台灣的房地產市場供給面不斷增加,但需求面卻不斷下滑,情況若持續不變,商辦房地產很難恢復往日榮景。
其次,電子商務的成熟,購物行為的網路化,就算沒發生因人口減少而造成的市場供需失衡問題,正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勢必將快速減少商辦的承租,以出版業為例,SARS過後電子商務成熟,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已接受在網路商城購物,造成網路書店業績快速成長,實體書店因業績不斷萎縮,歇業者眾,造成商辦閒置。
不只是出版業,百貨零售實體通路,也因網路購物崛起而大受影響,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在網路上開設虛擬商城,頂多搭配開設一到兩家實體店面作展示,未來百貨零售業者的實體店面,大概只有大型購物商城、品類專賣店,小型零售店面大約只會剩下便利超商、餐飲門市,而辦公場所將會往租金低廉的郊區移動,甚至改為電子通勤,員工可在家工作。
人口結構的轉變、網路新世界的崛起,才是真正衝擊台灣商圈發展,與商辦出租的結構性原因,加上台灣長年來住辦混合,造成商圈過度供給,本就不利商圈發展規模(天母商圈就是例子),再碰到外在環境劇烈變動,老舊小商圈很難撐過商業變革的衝擊,這也是近年來建商多在都市精華地段,大推豪宅而不推商辦大樓建案的原因。
王群(台北市/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