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災童輔導 適度討論 澄清疑慮

柯俊銘 |2009.08.28
1014觀看次
字級

不久前,莫拉克颱風挾帶的豪雨重創南台灣,隨著救援的人力、物資逐漸投入災區,倖存者雖已大致獲得安置,衣食溫飽也暫時無虞,但受創心靈的復健才正要開始。

專家指出,經歷重大災難事件者,初期常會有急性壓力症狀出現,例如失眠、胸悶、疼痛等,若未能獲得妥善處置,往後極有可能惡化為創傷後壓力失調(PTSD)、憂鬱症或物質濫用等精神疾病,甚至未來自殺的風險也會大增。

而這樣的現象並非只有成人才有,其實小朋友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只是隨著年紀的不同,表現上有些微差異。例如學齡前的孩子會變得特別愛哭、喜歡咬手指頭、害怕獨處或經常尿床;學齡的孩子常出現失眠、躁動不安、社會退縮或老是抱怨不適;青少年則是暴躁易怒、富攻擊性或傾向從事危險、反社會的活動。

由於孩子這方面的異常容易被忽視或視為蓄意搗蛋,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家長或照顧者除平時要提高警覺外,也可採用以下方法,從旁幫助他們做好調適,找回安心:

一、學齡前兒童:透過言語保證,讓孩子明白目前已無危險;多給予親吻、擁抱,強化安全感;主動和孩子討論災難,了解其恐懼或擔憂為何,適時澄清疑慮;盡量維持例行事務的運作(如每天的散步、說故事或固定時間上床等)。

二、學齡兒童:說明整起事件對家庭帶來的變化與因應措施;篩選收看的電視節目,避免觀賞災情畫面;鼓勵以繪圖、遊戲等方式表達感受,傾聽其煩惱,並耐心回答問題。勿撒謊搪塞,盡量開誠布公,就算表示不知道也無妨。

三、青少年:對於本來就有情緒困擾者,包容其退化表現,多提供社會支持;善用時間(如晚餐、就寢前)表達關懷,詢問其對災難的看法與生活近況;留意其接觸的媒體內容,鼓勵從事正當休閒活動,減少對於災情的關注。

另外,若行有餘力,帶著孩子去幫忙其他災民(如協助打掃、準備伙食、照顧老人等),使其從中建立價值感,重新獲得自信,對其當下的心理建設也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假使孩子的身心症狀持續一個月未見改善,應立即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接受治療,以免錯失介入的良機。

(作者為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