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協助台灣救災,美軍琉球基地的運輸機降落台灣,這是台美斷交來,首度有軍機在台灣起降,被視為台美關係的一大突破。此外,大陸也公開表示,願意提供台灣所需物資和機械協助救災,強調是人道主義的援助。
救災行動超越政治、外交考量,凸顯一切政治活動的基本原則無非人道關懷,無論兩岸或國際的政治,皆不能背離人道。
兩岸首次合辦的「金廈海域泳渡」活動日前登場,一百位選手由廈門下水,游過金廈海域,經過我方禁、限制水域,在小金門上岸,完成兩岸歷史性的海泳創舉。第一位游上岸的大陸泳將李寅瀚僅花了八十分鐘,他說:「這次海泳比想像中的容易」。
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的解凍是何其困難的事,然而這一年多來的發展,又似乎如李寅瀚所言「比想像中容易」。
金門曾是兩岸軍事對峙的戰場,如今變成和平廣場。為確保選手安全,國防部暫時移除一兩千座反登陸的防禦工事「軌條砦」,金防部也展開排雷作業,還給小金門一個無雷的海岸。廈門市長劉賜貴認為這是「好事」,意味著過去的軍事對峙已消除。
從救災到排雷,可以發現兩岸情勢發展,在從前看來,似乎不以人的意志而轉變,不僅天然氣候如此,政治氣候亦復如此;然而,由於馬政府上台後一系列的政治鬆綁,使得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江澤民的飛彈演習,都走到了歷史的反面。兩岸關係的改善,使「和平紅利」終於露出曙光,歷史正面發展的契機從而顯現。
所謂和平協定,甚至某種穩定的兩岸政治架構,雖然必須考量內外氣候的節制以及兩岸關係發展的節奏,但都值得追求。若謂美國、中共的作為純係人道救援,而無政治外交的考量,未免太過忽略事實。我方在金門排雷,踏出了解除軍事對峙的第一步,我方拋出了球,接下來的歷史發展,就等大陸接球,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
馬總統曾指出:「解決問題不一定要靠船堅砲利,不一定要靠大把鈔票,『軟實力』可以完成許多兩者沒有辦法做到的事。」軟實力是指能夠吸引別人接納的行為、表現,乃至於更重要的政經制度。
台灣在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多年後,兩岸關係的改善及台美之間互信的建立,已在進行質變。當此美、中調整對外政策之際,我們若能抓住時機,因應美、中的「柔性角色」,發揮我們的「柔性作為」,應可轉變國際現實的外在環境,有利於現狀突破。
因此,對於大陸的援助,我們應盡可能開放;畢竟川震時,台灣的救援物資及義工可以進入災區,如今對大陸慈善團體來台也應伸手歡迎。地震、颱風的相互救援,體現了人道關懷,拉近了兩岸人民感情,則未來解除軍事對峙的可能性亦可大幅提升。
天然氣候的災變帶來家破人亡,政治氣候的災變則是更大規模的生靈塗炭,兩岸應能從這兩次災變有所體悟。彼此在天災救援時的互動,正可藉由人道關懷來軟化及改善兩岸的政治關係,甚而催化台美之間微妙關係的轉進,這對兩岸未來的和平發展應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