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是釋尊證道後四十年後方開講的一部經典。在第二品〈方便品〉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佛在證悟後的前四十年除了初期《華嚴經》是對頓根的菩薩說法,其他所講的各種說法,都是對小乘佛教徒所講的小乘法,是一種「方便善權」之說,乃是為了引導小乘根機的眾生能夠接受教化而說的,並不是究竟之說(最完善的說法),而《法華經》是佛說法直暢本懷,但說無上妙法。
《法華經》主要的思想,全部經以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妙」,「妙」者,是妙不可言,是說不出來的。妙法就是微妙的道理,在《法華經》裡面,處處都是微妙的道理。
法華之「妙」,天台宗智者大師說「妙」字說了三個月,所謂九旬談妙,究竟妙在哪裡呢?據傳記載︰大師在金陵瓦官寺,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止的三個月時間內,每天講解《法華經》之「妙」字,以發揮其圓融不可思議之論理,遂成為後人稱頌「九旬談妙」之佳話。既然能九旬談「妙」一字,那何謂妙呢?
《法華經》之「妙」是全經講諸法實相,是佛的知見,所謂「無上妙法,真俗不二,妙不可言」,是一種逆向的思考。
諸法實相,妙在哪裡?經云:「一法不捨」、「不捨一人」,又能「一塵不染」,妙也,故云「絕待妙」。「絕待妙」就是泯除了對立,超越了世間的愛憎、有無、貧富等,世間上一切人事物因為有利害關係,所以有對待,甚至報復對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都是一種人際間的對待相。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大師常教導弟子落實佛法就是要對人好,對人好就是「絕待妙」如《梵網經》云:「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活在世界上要能人際和諧相安共樂,「對人好」是妙法!如何對人好呢?
曾經某次大師在法堂召見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部的同學,由於同學來自二十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剛到台灣不適應,大師慈悲讓所有同學提出問題。
某位同學提到自己的修學困擾,因為父母親年紀大,家裡賣湯圓為生,每年在十二月底是最忙的時候,考量去年母親生病,因此今年想回去幫忙,對於要請假回家難以啟口,大師立即不假思索的對全部的同學說:「同學們,我們今年一些人去他家幫忙做湯圓好嗎?學習後也可以回山上來結緣。」
當場同學落淚點頭感謝大師的體諒及包容,而一旁的大家也都感動的含著淚眼,對於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體會更深。
「絕待妙,對人好,將心比心,人我一如」無疑地就是佛法的實踐在人間,把人間化為極樂淨土。
「待人好」,實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