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病歷究竟要不要中文化?這陣子成了社會各界討論得沸沸揚揚的熱門議題。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所所長陳國東認為,應該先從為何要進行病歷記載的目的來看,他表示,病歷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記錄病患在進行醫療照護的相關歷程,以便作為醫生日後看診與治療時的依據,讓醫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病患過去的診療史。
陳國東表示,目前相關團體主張「病歷中文化」的原因,包括有擔心英文書寫可能會導致記錄不實而發生健保費浮報、病人無法了解自身病情、發生醫療糾紛無法判定等情況。但事實上,這些情況跟病歷該用何種語言來書寫並沒有百分百的絕對關係,而是取決於醫師是否詳細書寫、正確記錄。
一般人都知道,國內醫學教育的養成大都以英文為主,很多醫學專有名詞也是以英文為主,甚至還有些是拉丁文,如果要全面推廣中文化病歷,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這些醫學專有名詞翻譯成正確的中文詞彙。
站在醫學學者的角度,陳國東不反對將病歷中文化,但首要之務是先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中文翻譯系統,避免一個英文專有名詞被翻譯成好幾個中文詞彙,如此一來,不但會讓醫師在撰寫病歷時無所依歸、增加病歷管理難度,也會讓病患觀看病歷時更加「一頭霧水」,因而失去推動病歷中文化的立意。
陳國東建議,如果真要落實病歷中文化,衛生主管機關應先邀請專家學者來共同討論,針對病歷書寫與名詞翻譯建立一套適合且統一的標準與機制,才能有助於病歷中文化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