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揚明專題報導】病歷中文化爭議中,正反意見常聚焦於「醫病關係」是否能因此更為融洽,研究「健康傳播」的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陳婷玉指出,長久以來,醫病關係不對等,但隨著時代改變,許多醫師已懂得體會病患感受,許多病患也會主動要求「知」的權利,醫界必須習慣這樣的改變。
陳婷玉質疑病歷中文化對增進醫病關係的助益,關鍵在於「病患能否看到自己的病歷」,否則用何種文字書寫根本沒差別,但醫師大多不願主動提供病歷給病患;至於西醫習於以英文書寫病歷,主因是教育歷程中幾乎全以英文學習,加上學術研究便利性,方便直接投稿國際醫學期刊。
隨著網路發達,陳婷玉指出,民眾如今常上網查詢相關疾病知識,對提升醫療專業知識幫助很大,也讓醫師看診時不敢馬虎,甚至有醫師認為「病患愈來愈難搞」。
陳婷玉發現,醫師雖常接觸「先進醫學儀器」,卻少有醫師願善用科技改善醫病關係,甚至連基本email諮詢服務都很罕見,而病患最在乎醫師的「關心」,更希望盡量掌握自身健康資訊,才會有安全感。
「台灣病患其實很好溝通,很認份。」她強調,很少有醫師願意主動解釋診斷內容等資訊,建議民眾看診時,若對藥物、症狀有疑惑,務必主動詢問,醫師多半會耐心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