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去年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為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一美元,比台灣多六百一十五美元,政府部門宣稱,是由於新台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遠低於韓圜,導致GNP落後南韓。
就升值幅度而言,去年韓圜兌美元大幅升值百分之十一點八,新台幣兌美元小幅升值百分之三點九,但南韓去年的經濟成長率仍有百分之四,貨幣升值對其出口競爭力並未帶來衝擊,因此我國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南韓是「可敬的對手」。
儘管我國每人GNP落後南韓,但經建會強調,目前比較各國國民生活水準,已剔除匯率及物價因素,應依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如此估計我國去年的購買力平價,應該可以領先南韓。
這讓我聯想到,前年南韓公布的每人GNP一度超越台灣,但官方認為南韓係採一九九三年版聯合國國民所得統計標準,與台灣的一九六八年版大不同,於是在去年十一月改採新制,使我國的每人GNP達到一萬四千七百美元,不但反敗為勝,甚至超越南韓五百多美元。
雖然僅以每人GNP為唯一的評量指標,不足代表國家全部的競爭力,但面對此警訊,政府須嚴肅看待正在改變的台韓經貿版圖,如果行政部門再以各種理由,解釋落後的經濟表現,自我催眠、昧於事實,那麼恐怕最後一張王牌PPP,也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