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有個朋友抱著吉他即興填詞譜曲,我們隨著第一次入耳的旋律,一起回憶起當年的許多場景。說來也很神奇,只要大家立即可以齊聲隨口哼上幾句的新歌,真的就能進一步在市場引起共鳴,極少失算,包括半調子的我,居然也在聽過試唱帶後,常替市場發掘可造之才。
在那個幫作曲家填詞,而有機會接觸到音樂產業的年代,百花齊放無比輝煌,一群音樂才子聽聲辨音都超神準的,但不知為什麼轉換了世代後,我如今竟由聲王變成音痴,再也聽不懂新歌手那些神似喃喃自語的唱腔。
我家一位二十歲少女,帶著耳機搖頭晃腦聽得十分陶醉時,我不禁自我推薦說:「我當年也曾寫過什麼什麼很紅的歌,妳現在聽的是誰唱的?」她講出歌名,我卻一個字都沒聽清楚,少女也毫不在乎的告訴我,自己喜歡就好,管他紅不紅。
原來,這是個獨立選曲的時代,歌手不用紅,自有死忠粉絲在撐。
各過各的歲月,不干不擾。記得和我同名的歌手李碧華剛出道尋求錄音機會時還在念書,清湯掛麵的模樣實在看不出她未來有做明星的任何可能,我沒大她幾歲,也理解不到宛轉如黃鶯般的嗓音該如何流轉,就只是直覺認為,聲音既然好聽,就幫她去找好歌來唱吧!
回想起來都算是押寶,從蔡琴押到李碧華,都沒押錯,那個年代有太多時勢造英雄的好運氣,還夠不上專家的氣候,就已經匆匆開張了!而且還沒幫老闆賠到錢。
我們雖算糊裡糊塗成了幕後英雄,卻至少抓到詞曲動聽的絕竅,這是個不爭事實,只要我們喜歡,市場必然也排斥不到那裡去,「英雄所見略同」響在我們心裡,不會太離譜。
顯然,這一套已真的隨著時光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