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禪話》中舉了個令我咀嚼再三的故事:
惠心禪師還只是個十五歲的沙彌時,有天當朝皇帝到寺廟禮佛,見他應對得宜,心甚高興,於是賜贈給他不少禮物。惠心當下想到自己家鄉老母,很快把禮物轉送給她。母親接到孩兒送來的禮物,當然高興,感受到孩兒的一片孝心。緊接捎了封信給惠心,告訴他:「能獲皇上的賞賜,當然值得歡喜,但得切記送你出家為道的本心,是不希望你做一個流連名利場中的俗人,而是要成為一位有修有證的禪人。透過真參實學,成就人天師範呀!」
母親懇切的叮嚀,令惠心重新立志,把自己託付在「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參修之中,終成一代僧寶。
此故事蘊含了豐富而雋永的倫理價值內涵。
因惠心「行為得宜」,受到皇帝的賞識,進而贈送禮物。皇帝代表社會地位的崇高價值;皇帝送的禮,是可以用來炫耀的「物質價值」。為社會最高領導人所肯定、所欣賞的「應對得宜」,可視為人際社會行為規範的價值尺牘;惠心轉送禮物給母親,則是「孝心」的倫理價值表現。
在諸多價值的相互牽引下,母親明透地綜合了此些價值可能淹毀她愛兒那不可折扣的莊嚴「立志」,她也明白看到皇上欣賞和賜禮這一舉動,可能帶給沙彌兒子惹發一種虛榮的念心,把本該有的平常作為││依禮而行,也是對一切人的得宜應對││上綱到過度的升值和膨脹,以致令出家為僧的初心給滑落了,給遮掩了。
出家的初心,是在參證超越名與利層次的價值,以不忍人之心,發大願,超拔於被名利糾纏折騰的有情眾生。信中所揭露的母親人格的光彩,正是她所點化出的顛撲不破、終極生命價值的莊嚴護持。
惠心禪師,藉助母親的教誨而回歸出家初心││成為一位有修有證的禪人,把自己生命託付在「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華嚴究竟。人一旦清楚了自己生命價值託付之所在,並堅貞地在此自許的價值中淬煉,那便是自我完成,便是活得有價值。
「道不可須臾離也」,可是暮鼓晨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