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孝予(婦女新知協會心理師)
你曾用盡全力愛一個人,而這份愛,早已深深刻在你們的生命裡。現在,請把一些力氣留給自己……
親愛的你:
曾經,你因為聽到他夜間的咳嗽聲,而擔心了一夜不敢睡,為了給予他們較好的照顧生活,選擇把自己的需求、感受暫時放在一邊。而現在,一切突然停下來了,不是你不願意再照顧,而是他們已經離開。
在會談室中,有些人會說:「我竟然有點鬆一口氣的感覺。」然後又馬上感到羞愧;也有人說:「我以為我準備好了,但真的發生時還是崩潰了。」
無論你是哪一種,都沒有錯,悲傷有自己的樣子。今天,讓我們用悲傷五階段的觀點,溫柔地整理這段心路歷程。
一、否認:「不可能吧,怎麼會這麼快就走了?」
曾有一個女兒對我說:「不可能,我沒有辦法接受。」這不單是對死亡的否認,更是對「我不再是照顧者」這個角色的失落。之前,你的生活完全圍繞在父母身上,如今,這個重心消失了,愛找不到出口,心也跟著茫然。
二、憤怒:「為什麼是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你可能對命運、醫療,甚至自己感到生氣,這些情緒也許還混雜著委屈、自責與無力感。請記住:這些憤怒不是你錯了,而是你太在乎、太不捨了。你的心正在努力承受巨大的失落。
三、討價還價:「如果我當初能多做一點……」
你可能不停回想:「是不是那天我太累、太急了?」或「如果我早點發現,是不是一切會不同?」小魚哭著說:「這些天我其實很愧疚,我覺得自己那些日子並沒有好好照顧媽媽,而如今我再也沒有機會了。不知道媽媽會不會生氣、會不會怨我。」這種愧疚,來自愛的責任感,並不是錯。請告訴自己:「在那個當下,我已經盡了全力。」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四、憂鬱:「我還剩下什麼?」
照顧親人曾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今這個身分不在了,你不只是失去了父母,也同時失去了熟悉的日常與自我定位。悲傷的情緒,讓人空白、失眠、無力;悲傷本就需要時間,你可以慢慢來,不要急。
五、接受:「我還是愛著他,也想好好活下去。」
有一天,你會發現父母的照片不再讓你落淚,而是讓你微笑;你會開始說起他們的事,用溫柔的語氣,像在訴說一段回憶。愛沒有結束,只是轉變了形式,繼續陪著你往前走。
當你失去至親後,請也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一、練習照顧自己:你為父母撐過無數日子,現在,也值得好好照顧自己。
二、書寫故事:寫信給他們、記下照顧的歷程,都是一種陪伴與釋放。
三、尋求理解,而非逞強:悲傷的重量需要人承接,找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師聊聊,你不必獨自背著。
四、不急著「好起來」:你可以什麼都不做,也可以只做一點點。那不是懶散,是療傷。
親愛的照顧者,你曾用盡全力愛一個人,而這份愛,早已深深刻在你們的生命裡。現在,請把一些力氣留給自己,學著從「照顧他」走向「照顧自己」,那這份愛可以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