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由一開始的經貿活動,逐漸擴散至文化、教育領域。最近,更發展到以台灣的學測成績申請進入大陸大學,以及雙方大學倡議建立雙聯學位制。
目前正值台灣考季,參加學測的十萬名考生,馬上就會拿到成績單,要開始決定人生的重要一步:選填大學志願。如果考生的選擇不只是台灣的大學,在他們的志願卡上,可以出現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大陸一流大學的話,又會是一幅什麼光景?
日前,在大陸舉行的兩岸經貿論壇中,大陸方面提出,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建議,對台灣考生張開雙臂歡迎的,全部是大陸的重點大學。稍後,來台訪問的北大校長周其鳳又在拜訪台大時表示,希望和台大發展「雙聯學位」,讓兩岸的龍頭大學共同培育人才。
這兩項建議要在台灣實現,將面臨政府目前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老問題。固然,台灣學生可以逕赴大陸讀大學,取得大陸大學學歷,但這張大學文憑,只在大陸和國外有用,回到台灣就形同廢紙。
至於雙聯學位制,如果教育部不承認大陸大學的學位,未來就只能由大陸大學發給台灣學生學位,來台讀大學的陸生,卻拿不到台灣的大學文憑。雙聯變單向,完全失去意義,更無法替台灣的大學招收到優秀的大陸學生。
其實,台灣許多大學早就與對岸大學建立交換學生機制,不只台、成、清、交等傳統國立大學如此,私立大學更積極,甚至有校長帶隊到大陸招生的例子。但現在的交流,都只是短期遊學性質,教育部容許的上限是一年,無法使來台陸生接受到完整的大學教育。
台灣遲遲未能通過立法承認大陸大學學歷,原因很簡單,除了政治因素的考量,也是替國內若干招生困難的大學著想,怕國內學生會跨海而去,這些大學的生存就更艱難。
兩岸大學交流一旦建立雙向互通機制,據保守估計,大陸一年的大學生就有三千萬,其中至少二十餘萬出國,台灣只要能抓住十分之一,也就是二萬五千人,學生的學費加上生活費,衍生的「商機」十分可觀。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培育人才,台灣的學生登陸,可以培育更寬廣的視野,接觸這個未來的世界市場。陸生來台就學,除了課本上的知識,更能透過直接的觀察與體會,了解台灣的民主制度與多元價值觀,其意義及影響更遠大於四年的校園學習。
大陸的崛起是無法忽視的事實,目前台灣的經濟發展大量依賴對岸。但在教育與學術研究上,台灣對陸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此時進一步展開兩岸大學交流,台灣也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導權。
就更大層面與格局而言,兩岸學術交流是替雙方的下一代謀求更好未來的機會,這是政府考慮承認大陸學歷等技術性問題時,不能忽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