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初慶表示,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正視和珍惜,而正體字是文化具體呈現,一筆一畫中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而經時代嬗遞,其演進過程愈來愈完整,有其根源之所在。
他說,簡體字在中國大陸也有窒礙難行之處;中共將正體字簡化分了三個時期,前期正體字化不大,將歷來約定成俗的簡化字加以使用;第二階段即作較大的改變,將原有多筆畫的正體字加以減化。
面對外來強勢文化及現代新興科技,難免影響傳統語文的使用,但是,保持語文之純淨仍是值得國人追求的目標。王初慶教授表示,今天全世界有十三億人在使用中文、有二千五百萬人學習中文,未來中文影響力必將大增;而正體字被時下解讀為「繁體字」,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應正名為「正體字」。
香港珠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繆正西表示,簡體字取代中文標準字,這等同於要將原有的中華文化給消滅;中國文化在一九五○年以後,形成一股黑暗期。他指出,對正體字的使用,鄰近的韓國,在當時的大統領朴正熙任內,即希望廢除漢字;金大中大統領任內即明言「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文化斷層,廢漢字就無法讓後代子孫認識韓文字發明之前使用漢字所寫下的文化遺產;我們不可用盲目的民族情懷及政治力去介入文化本體,我們不能當民族與文化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