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出,聯合國將從二○○八年起,全面使用中文簡體字;消息傳出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不少學者專家擔憂如果聯合國全面採用簡體字,長期下來可能將使正(繁)體字文化受到影響,甚至出現文化式微危機。
事實上,若回歸到當初中國大陸採用簡體字的原因與時代背景,主要是考量當時國內文盲太多,為了提升學習動機、書寫速度與掃除文盲,而將正體字化繁為簡,改為筆劃較少的簡體字。然而,隨著時代進步,許多國家的公文或是信件往返大多已經採用電腦輸入,從電腦使用層面來說,無論是打正體字或簡體字,都不會影響輸入速度。因此如果聯合國只是為了增加書寫便利性而全面採取簡體字,從現實面來看並沒有其必要性。
再者,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文字」並不是只用來作為單純的書寫工具而已,當中還包含長久累積下來的文化內涵。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中就有分別解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造字意涵,也正說明了每個「正體字」的生成都有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並非是無中生有。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藉由正體字來「望文生義」、「見字知音」,了解每個字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性,從中體會文字的樂趣。
為了讓正體字可以永續使用下去,教育部目前考慮要召集各部會討論研商,如何向聯合國申請註冊將正體字列為台灣的文化資產,藉此捍衛正體字文化,保留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