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傳承 別讓正體字走入歷史
聯合國宣布從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此舉令人擔憂未來簡體字是否會成為中文的統一書寫系統,讓正體字走入歷史。
其實多年來正體字逐漸式微,簡體字處處占上風,似乎中文簡體化已成為時代趨勢。但是長期使用漢字的南韓,一九九四年使用簡體字數年後,南韓學者發現正體字依然是理解朝鮮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南韓政府考慮其漢字教育措施,採用正體簡體同時教授。
許多學中文的外國學生的「經驗之談」是:剛開始學簡體字很高興,因為筆劃少,較正體字簡單;後來發現很多字太相像、很多字明明是同一個字,意思卻毫不相關,反觀正體字有形有義,雖不易學,但也不易忘記。
台灣是活用正體字最完整的地方,而我們使用漢字的態度宜採「識正寫簡」即學習時使用正體,書寫時則視情況使用;再則對岸目前訂定「標準字」規則中,也納入正體字規則,因為他們也意識到傳承數千年的正體字,許多方面仍有與簡體字並存的必要。兩岸有此共識,台灣更應透過交流,從影響對岸政策,進而影響聯合國決策。 關懷(台北市/ 退休教師)
「火星文」都出現 還憂什麼簡體字?
語言與文字本來就是隨時代在演化的,就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正體字,也不是倉頡所創造的形狀。由甲骨文到現在不知演進多少次了,到現在連「火星文」也出現了,火星文比簡體字離固有文化更遙遠,所以該擔心是火星文的氾濫而不是簡體字。以簡單明瞭的符號,就能表示出意思或意象,是科技時代必然的現象,文字當然也會隨時代演進。洪長源(彰縣二林/文字工作)
思考正體字文化 真正價值
長久以來,正體字與簡體字的競爭就一直存在,只是在政治立場產生了對立現象,簡體字在台灣的發展受到限制;不過,時代的改變,導致正體字「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就實際上的情況看,一般人在上網查資料時,許多字串搜尋的結果,發現簡體字的資料比正體字多,連時下最流行的部落格轉載或摘錄別人文章時,也以簡體字提供資料。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文字本身都具有獨特的意義,這是其他外在力量所無法抹煞的;只不過,從這幾年繁體字的發展中卻也出現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而這正是政府應該積極面對與改善的,否則當繁體字的價值被簡體字取代之後,恐怕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會出現明顯的空洞化現象,屆時對於國家的影響將難以估計!黃柏霖(高雄市/議員)
正體字藝術化 建立台灣識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從殷商甲骨文始,脫離結繩記事階段,歷經周朝大籀、秦小篆以迄漢楷書,變其本而加厲,踵其事而增華,依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粲然大備。文字六書化成就正體字藝術化之功,從許慎說文解字始,鑽研文字演化及其內函形成所謂「訓詁學」、「小學」。
中國大陸實施簡體字有其時代背景,如同日文平甲名、片甲名只能片斷應用難稱藝術,許多關鍵意義,仍需漢字以補闕漏。歷史古籍書法皆以正體字書寫,更是簡體字無法取代。
今日台灣力倡主體意識主體性,我們應藉正體字藝術化強調正統;一可建立台灣識別(Taiwan Identity),此其時也。二可建立使之成為為真正世界漢學重鎮。至於聯合國主張簡體化,運用商業化與世界接軌問題,運用電腦轉換與一、二千字常用字對照表,即可解決學習者與使用者之不便。
黃微言(高雄縣鳥松/高雄縣政府社會局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