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析四種四諦含攝佛十力中前六力的內容,今繼續之前所述:
七、知至處道力
「知至處道力」:知所至之處,是第七力也。謂如來從四道諦中,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八與九、知宿命與天眼力
「知宿命、天眼力」:如來觀照過去一世、多世,眾生善惡趣好壞、壽命、長短,名「宿命力」;觀照未來生處,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名「天眼力」,是名第八、九力也。
十、漏盡智力
「漏盡智力」:四種四諦中,滅諦所證,一切煩惱習氣,永斷不生,獲無漏心慧等解脫也。
同一法門而有四種層次之別,如國王傳密語,只有具智慧的臣子能瞭解其意。佛說十力,趨赴四種根機,不令小乘根機毀謗大乘,而損其功德;也不令大乘根機者,抑制其善根,只證小乘果。不管大小乘根機,各自聽聞法義,各獲其法益;具這種自然顯現的權巧方便,故稱佛為「能仁」(有能力又有慈悲心)。
菩薩是智慧的臣子,能深解法王之密語,知意念在三藏教者,即問佛生滅四諦,鄭重諮詢,讓有緣人隨佛所說而領悟;乃至知意想在圓教者,或問無作四諦,令他獲得理解。一音說法,萬眾皆聽;佛口密無邊,義不可盡,眾生隨類各得解。四種四諦之演繹,就是此意。
問:十力是佛的威德力,初心菩薩如何能學習,又如何獲得?
答:《大智度論》說:「菩薩行般若波羅密,對於十力、四無畏之法,不應住著。若佛於佛法無有過失,是則應住;若菩薩無佛法,何所論住?」因為初心菩薩修佛功德,多生重大執著;破此重大執著心,故說「不應住」;又,初心菩薩雖得十力、四無畏;但所得尚未究竟,故不應住。
問:假使是如此,之前雖然修,但未證得,乃因不究竟故。要入初住才稱「入位」,跟「初心」菩薩有何關係?
答:若依《華嚴》〈十住品〉說:「菩薩因初發心,能分證十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