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難以成眠的夜裡,我都會看到一個模糊的影像,它像是一個終點。」浪漫時期的音樂家舒曼,在二十歲的時候,迷戀起尚‧保羅的小說《年少氣盛》。這個故事的終點,消隱於一場華麗的面具舞會裡。那結局反倒像是一個新的開始,引領著年輕的舒曼,擁抱鋼琴而翩翩然迴旋,徜徉在新理想的歡愉中,吟詠出一首又一首豐富可愛的作品。
這群美麗的鋼琴組曲,在舒曼的腦海裡如振翅狂舞的蝴蝶,於是這六小節的序奏,以及後續紛繁而出的十二首小曲,具體地演繹了舒曼腦海中最青春夢幻的狂歡節舞會!舒曼用法文的「蝴蝶」為這一組曲命名:「當我寫下《蝴蝶》,我真的感受到內在某種亟欲獨立的趨向。」
到如今,愛樂人在琴音中,想像著繽紛的蝴蝶,於寬廣美好的春天裡振翅。湛藍的天幕成為絕佳的舞台,將一位年少輕狂的夢想家推出生命的序曲,迎向廣闊的戶外人生。他美麗的藍色眼睛乍然發現,春天就在門口看著他。「現在,我開始了解我的存在。沉默終於被打破了!」
尚‧保羅在小說中運用了雙關語來書寫故事裡的舞會,「面具」在德語中另有「幼蟲」之意,其間隱喻了生命的蛻變與自由。舒曼在文學世界裡獲得靈感,將音樂結合詩興,讓一顆顆慢慢釋放的音符,猶如破繭的蝴蝶,奔向夢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