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韓國人到台灣來學中文,由於之前他在韓國已經學過了幾年,所以聽和講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一天,這個韓國人跑到西門町去看電影,他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中文的機會,於是特別留意聆聽別人怎樣買電影票。
在他前面,一對情侶模樣的年輕人向售票員說:「學生,兩張,中間一點,謝謝!」
接著,一個理平頭的人向售票小姐說:「軍人,一張,中間一點,謝謝!」 韓國人聽了,心想,原來在台灣買電影票,必須要這麼說話。 於是他很客氣的遞出一張五百元鈔票,向售票小姐說:「韓國人,一張,中間一點,謝謝!」
他沒搞清楚「學生」和「軍人」是一種身分,具備這種身分來看電影享有優待,而「韓國人」則是國籍,任何國籍看電影都沒有優待,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雖然這是一個學語文的例子,不過寫作也是這樣,模仿確實是不錯的學習方式,卻不是萬靈丹。
過度依賴模仿、迷信權威,有時候就像自己設立了框框,會讓我們的才華靈感被拘禁起來,若不能自由解脫,就像監獄裡的囚犯,難免感到束縛的痛苦。
對初學寫作者來說,鼓勵建立自己的風格,主要就是為了逃出框框,終日在模仿的框框裡鑽不出來,猶如「邯鄲學步」一樣,往往無所適從,還沒學會別人的步法,反而把自己原來的方法忘記了。
沒錯,每個人都有長短處,只要能夠截長補短,就不足為恥;如果一味的仿效別人,將自己的優點棄之不顧,畫虎不成反類犬,終將一事無成。
「經驗」來自於學習與體驗,因此在學習的路上不能照單全收,以免失去創意並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