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再論「台灣有品運動」

 |2009.07.05
2100觀看次
字級

原本預計二年投入十二億元推動的「台灣有品運動」,引來各界「花太多錢」等質疑,讓教育部卻步。但事隔二周,行政院長劉兆玄再度宣稱,要持續推動有品運動,強調這不是短期工作,將長期努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上世紀八○年代,美國校園與社會問題日益嚴重,開始在學校加強品德教育。二十餘年間,聯邦教育部撥付數億美元推動品德教育,超過三十州教育局如火如荼的推動品德教育,十餘州立法通過推動品德教育。可見是否花太多錢,要看怎麼執行。

有品運動的宗旨是希望將品質、品格、品味的觀念推廣到校園,深化成為各校園教育核心價值。品質是求真,品格是求善,品味是求美,是傳統價值觀的現代呈現。

「寧教出有品的黑手,也不願教出無德的醫生。」一位國小校長一語道破有品運動的核心。天下雜誌曾發表專題評論,名稱是「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也道出品格的重要性。

有品教育說來容易、推動難。它來自大人身教、言教的潛移默化,要從生活中去體驗,進而內化成行為的準則,不是教條宣傳可以得到的。譬如司法制度做到獎懲分明,也是一種品格教育;競選活動期間壞話說盡、醜話講絕,則是一種負面的品格教育。

有品運動在國外已有先例,可為借鏡。日本品德教育課程以對象的不同,分為「人與自己」:節度、勤勉、努力、勇氣、正直、誠實、明朗等。「人與他人」

:禮儀、親切、信賴、友情、尊敬、感謝等。「人與自然及崇高事物」:自然愛、尊重生命。「人與集團社會」:公德心、遵守規則、社會規範、家族愛、勤勞、國際理解與親善、人類愛等。

美國的品德教育則提出許多準則,以一九八四年馬里蘭州公立學校的道德育計畫最具代表性,包括:憐憫、禮貌、真誠、人性的價值與尊嚴、誠實、客觀、理性的承諾、有理的辯論、尊重他人的權利、有責任的公民等二十三種價值觀,幾乎可以包括「台灣有品運動」的主要精神。

英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目的是讓孩子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其核心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台灣有品運動」的宗旨是希望將品質、品格、品味的觀念推廣到校園,深化為各校園教育核心價值。教育部也依此目標,選定「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作為推動初期四項主軸,與英、美、日三國的品德教育接近。

廣義的品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平台與基礎,也是教育的核心本質。我國教育要求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但始終無法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才有近來推動「台灣有品運動」。

這些年來國人品德行為表現愈來愈差,究其原因,是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面錯綜複雜、相互影響的結果。推動有品教育應予肯定,但執行才是關鍵。教育部應提出完整方案,從學校、家庭及社會下手,才能真正提升國人的品質、品格、品味,達到有品教育的目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