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國人對於歐美老年人口失明的主要原因「黃斑部病變」,卻少有防範及治療的概念,事實上,過去醫界對此症束手無策,但近年各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不斷推出,醫生提醒國人應多充實這方面的眼科衛教。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十罹患黃斑部病變,總數達二十四萬人。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李鳳利說,眼球黃斑部主要控制向前直視的中央視覺,黃斑部病變對讀書、駕駛及看時間等簡單動作都會有影響,但在病變初期,特別是只有單眼受影響時,患者多半毫不自知,等病變嚴重時,極有可能已瀕失明。
專門處理細微資訊
什麼是視網膜黃斑部?中山醫院眼科醫師方一強說,所謂「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央高感度視覺細胞密集分布的區域,雖然它只佔視網膜面積的百分之二,直徑約五點五毫米,只比瞳孔稍大,但當它所接收的影像訊息傳達到腦部,視覺中樞卻會用超過一半數量的腦細胞來分析這些重要的訊息。
簡言之,人類視覺中最細微的影像處理,主要即靠視覺系統中視網膜的黃斑部,收集訊息後連接到視神經至大腦視覺中樞,才能正確清晰的區辨所看到的物體或影像。
位於視網膜正中央
黃斑部的位置,是視網膜正對著瞳孔之處,如果人直視前方,視角上下左右二十度內,主要由黃斑部負責收集訊息,而黃斑部不僅是視網膜的地理中心,也是視網膜的視覺中樞,黃斑部一旦發生病變,視力一定受影響,甚至會失明。
一般眼睛需要藉由光線的幫忙,才能看清楚東西,而黃斑部又是視網膜中,看東西最主要的構造區,日子一久,黃斑部當然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這樣的慢性傷害對於眼球較老化的老人家或眼球較退化的高度近視患者,自然容易產生黃斑部病變。
乾性最終變為濕性
黃斑部病變還可細分二種主要常見類型:早期的「乾性」和晚期的「濕性」。唯比例占八成的早期「乾性」的病變患者,最終可能也會演變成「濕性」的黃斑部病變。
一旦黃斑部病變轉為「濕性」,眼球脈絡膜會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稱為脈絡膜血管增生),這些新增血管由於管壁極為脆弱,容易滲漏和出血,並於黃斑區積聚,若不積極於兩年內治療,血液和滲出物便會破壞區內的感光細胞,九成病患的視力可能因此惡化至零點一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
據估計,在台灣,每年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高達四萬人,患者不少成為失明者。因此,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說是長者頭號致盲殺手。
視力變灰暗是前兆
其實,黃斑部病變初期,患者可能只覺得看東西變得「灰灰暗暗的」,有點像是閱讀困難的老花眼;但漸漸的,視野中央逐漸看不清楚,或看東西灰灰黑黑的,有點像是白內障;當病變形成新生血管時,影像就會扭曲變形,直線看成波浪狀;等到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滲出物,那一塊灰暗的影像,馬上就變成黑黑的一大團,可說是「想看什麼都看不到」,只能用眼角餘光去看景物,有點像是在看日全蝕,最後輕者喪失閱讀能力,重者失明。
黃斑部病通常發生於老人和高度近視者,傳統西方醫學認為:黃斑部一旦病變,開始增生血管,最多只能穩住病情不再惡化,但近年醫學手術獲得突破,已有新的療法可以積極改善病灶,重新找回視力和光明。
血管增生病情惡化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陳建同表示,一般而言,視力退化或變化是緩慢的,所以通常眼科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會從有沒有長出脈絡膜新生血管加以判斷,再決定應以內科方式治療,或採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換言之,如果經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確定還沒有長出新生血管,病情尚不嚴重,治療方式就會以口服藥物及食物攝取之內科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