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最近對女兒抱怨連連:「亮亮真是破壞狂,所有完整的東西到她手上一定慘不忍睹。芭比娃娃的衣服找不到,頭也常被扭斷到處丟,好多玩具都支離破碎,真不知道該不該丟。」
同樣是玩具被破壞,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堅持不買新的
某天,彤彤想看《雪人》動畫,就自己打開DVD盒子,由於DVD卡太緊,一不小心,彤彤就把DVD折斷了。朋友嚇了一跳,卻沒有生氣,她靜靜地說:「DVD被折斷了,以後就沒有《雪人》可以看了。下次拿DVD時,一定要很小心,知道嗎?」孩子哭鬧著要看《雪人》,朋友只是說:「彤彤把DVD弄壞了,所以看不到《雪人》。」 (尤俠/圖)
從此以後,孩子只要拿DVD,一定特別小心;如果拿不起來,就請大人幫忙。好幾次孩子說:「媽媽,我想要看《雪人》。」朋友即使心疼,也堅持不買新的。
爸媽的態度是關鍵
根據一篇幼兒情緒反應的研究指出,大部分孩子看到心愛的玩具被弄壞時(不管是自己弄壞或別人弄壞),都會生氣、難過或討厭。亮亮之所以對自己的破壞行為沒有困擾,可能因為這些物品對她而言,並沒有特別珍貴;而在破壞東西的當下,爸媽也沒有及時給予規範或引導她認真看待。亮亮覺得爸媽不在意,也就不認為自己犯了多嚴重的錯誤。
若父母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反應,只是成長的必經過程,等孩子長大漸漸就會「明辨是非」,那可真要好好思考一下。因為父母長期的「沒關係」,很容易造成孩子喜新厭舊、不愛惜物品的習慣。一旦孩子習慣「反正壞了,可以再買新的」或是「這個壞了,還有別的可以玩」,未來要導正孩子的價值觀,就得花更多力氣。
在少子化時代,孩子的玩具不虞匱乏。百貨公司裡,經常可以看到孩子為了買玩具,坐在地上哭鬧的戲碼。如果爸媽長期妥協,真不敢想像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什麼驚人的需求。
曾聽說一位企業家父親,對於在國外求學的孩子予取予求。有一次,他買了一台新車給剛考上駕照的兒子,沒多久,兒子把車撞壞了;父親雖然生氣,但竟然很快就考慮要為兒子買那一台新車了!
約法三章站穩立場
其實,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告訴孩子物品的使用方式;若孩子因為力道控制不好,或在探索過程中,不小心破壞玩具,也要想辦法跟孩子一起修復或討論對策,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親身經歷事情的結果。
對於新玩具的添購,最好也要有規範,在出門前、買玩具前,都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只要做好準備,即使孩子因控制不住而哭鬧,父母也能站得住立場。透過不斷練習,相信孩子就會漸漸掌握自己的需求與意識,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