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七點二十分,小學五年級的侄子為勳一如往常的吃過早飯,意興闌珊地穿著鞋,一邊穿鞋還一邊念念有詞:「為什麼每天都要去上學?下課後還要去上英文輔導課?我又不喜歡英文!」
見他如此不開心,我心疼地詢問:「英文只是語言工具,也許你不怎麼有興趣,為了將來在社會上更有能力,現階段要勉勵自己耐著性子多學一點。除了英文,你比較有興趣的事是什麼?」他低下頭思索一會兒,然後忙不迭回答我:「我比較喜歡畫畫。」「那很好呀,我跟你媽咪討論一下,讓你去學畫,你應該不會反對吧?」
見他點頭,於是順水推舟繼續勸進:「其實上學可以學會有用的知識,將來也才有出息,對不對?」沒想到他像是找到機會見縫插針,回答說:「誰說的!王永慶就是很好的例子,沒讀什麼書還不是這麼有錢又有成就?」
原本平靜的心湖,突然像被投入石子般掀起陣陣漣漪,我不想立刻回覆這個問題,更不想敷衍地擋回他腦袋瓜裡留存的狐疑,於是和顏悅色地說:「很高興你提出這麼有深度的問題,讓我好好思考一下,明天再來討論,今天就請你快快樂樂去上課吧。」他似乎很滿意地點點頭。
經過一天的認真思考,翌日早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我主動提起有關王永慶的議題:「為勳,如果你去看王永慶的故事,就會了解他從小家境清寒,不是不讀書,而是因為貧困而無法讀書,這跟你不想上學的原因可大大不同喔!」一向好辯的為勳不再辯護。
我們沉默地走著,快到校門口時,我才問他:「現在你同意阿姨所說的嗎?做一件事像一件事,做個學生就要像個學生,把握學習的機會,長大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懂了嗎?」
在小小身影轉進校門時,他回頭對我微微一笑,頃刻間,我彷彿見到一個成熟的大小孩,正在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