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不止息的散播希望,這世紀工程中,產生了家喻互曉的蘇明娟與張勝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蘇明娟的名字,可是對她透過渴望的「大眼睛」卻見過一次就無法忘記。
出生貧困農民家庭的蘇明娟,父母一年四季不分晝夜地在田地勞動養活全家。一九九一年,小學一年級的她遇到攝影師解海龍,拍成「我要讀書」的照片上,她手握鉛筆頭,在蓬亂的頭髮下,有一雙充滿渴望與求知的大眼睛。這張照片究竟被印刷了多少次已無法統計,但爆發力強烈,發表後的八個月內,希望工程收到一億元捐款,匯款者點名要捐給照片上的「大眼睛」。
順利完成了學業,目前在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的蘇明娟開始回饋捐助阜陽師範學院的一名大學生。「我到她六安的老家走訪了,父母身體都不好,她現在大三了,學習成績也不錯,看到她一天天成長起來,我挺開心。」大眼睛從被捐助者到捐助者,她感受到「取之於人,回饋於人」的快樂。
在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心小學,被稱為「希望工程第一人」的張勝利則已經成為這所小學的副校長,十九年前,桃木疙瘩村失學兒童張勝利給縣政協寫了一封催淚的求助信,為希望工程拉開了序幕,舉世華人紛紛慷慨解囊。
十九年後,從上海回到淶源縣的張勝利被任命為桃木疙瘩小學名譽校長。當時的校內一名教師也沒有,處於停課狀態。張勝利回去的第二天,只有五個學生背著書包來到學校。
張勝利知道,窮是家長不讓孩子上學的主要原因。但他更知道,缺少知識,只會導致更加貧窮,而改變貧窮的最佳途徑只有知識。桃木疙瘩小學下轄的幾個自然村間,相距都五公里以上,還是崎嶇陡峭的山路,張勝利帶上乾糧,一個村一個村、一戶人家一戶人家地轉,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說服家長讓孩子上學。慢慢地,學生由五個增加到了二十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