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長葉金川五月中旬在日內瓦世界衛生大會中,和對岸的衛生部長陳竺握手寒暄,創下兩岸衛生首長同時出席聯合國組織正式會議互動首例。
大陸首位無黨籍部長
陳竺沒有黨派背景,他是大陸第一個非共的部長,提起兩岸衛生首長在海外會面,他表示「很好」,他說,兩人當時談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癌症、流感等。
陳竺和葉金川在日內瓦第一次見面,握手致意,其實兩人早在二○○三年即擁有相同經驗:全心投入對抗SARS。
二○○三年,SARS爆發,葉金川隻身進入和平醫院,以行動支持一線醫護人員,成為台灣抗煞英雄。當時陳竺敏銳地注意到「非典」(SARS)危害性,立即組織科研人員對非典病毒進行研究。五月,官方成立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小組時,對非典病毒已有了解的陳竺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因而獲任副組長。他曾率領十二位專家,趕赴廣州和香港,解答各方疑惑。
對抗非典一役成名
經歷對抗非典戰鬥之後,陳竺聯名二十一位中科院院士上書國務院,呼籲加強公共衛生研究及改革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之後在不同場合,他多次就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發表意見和建議。陳竺強調,十三億人的健康問題,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藥就能解決;加強預防、保護環境才是根本之道。
陳竺生於一九五三年,江蘇鎮江人,擁有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歷。回顧成長經歷,從插隊知青、赤腳醫生到中國科學院最年輕院士、國際知名科學家,二○○七年成為第一位無黨派人士出任的衛生部部長。
一九七○年文革期間,陳竺由上海到江西,成為插隊知青,利用工餘自學,成了當地赤腳醫生,由於表現突出,一九七五年進入上饒衛生學校學習。老師回憶,每天清晨,只見陳竺帶著收音機到學校後山,自學英語、法語。為了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陳竺還寫英文信給父母,經父母逐字逐句修改後寄回,陳竺就這樣逐漸提高英語水平。
學經豐富青年院士
一九七八年,僅中專學歷的陳竺,在六百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以專業分第一的成績,成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王振義碩士班的研究生。
一九八一年碩士班畢業後,陳竺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研究室內科住院醫師。
一九八四年出國留學,遠赴法國擔任巴黎第七大學聖路易醫院血液中心實驗室外籍住院醫師,並攻讀博士學位。
一九八九學成回滬,歷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中心實驗室主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一九九五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才四十二歲的陳竺,是中國醫學界最年輕院士。
二○○○年十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分管國際合作局和生物技術局。
陳竺專長血液學和分子生物學,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二○○三年當選國際科學院協作組織主席、美國科學院院士,二○○五年當選法國科學院士。曾獲法國抗癌聯盟盧瓦茲獎。
一門四傑赫赫有名
陳竺一家人在中國學界都是赫赫有名,父親陳家倫是中國內分泌界著名學者,曾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總編輯。母親許曼音亦是醫學教授,妻子陳賽娟是陳竺的同學,在白血病研究卓有成就,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
陳氏一家,四個教授、兩個院士。一九八四年出生的兒子陳碩,高中曾獲國際數學建模競賽獎,大學讀的是生物醫學,繼承父母衣缽。
學而優則仕,兩年前,陳竺進入政壇,擔任衛生部長,成為中國官場中的少數。
陳竺在中國科技界舉足輕重,恩師王振義認為愛徒對科研有思想、有能力,如進一步創造條件,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熟識陳竺的人形容他思路很清晰,思維能力很強,擅於獨立思考,在學術上很執著和嚴謹,但為人低調,很隨和,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