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耳鼻喉科醫師近幾年,收治不少語言障礙的小一新生及幼稚園大班幼童,發現患者都是喜歡學卡通影片的人物講話,變成說話含糊的大舌頭。
中國近幾年掀起一股「喜羊羊」文化,講話嬌聲嗲氣、含糊不清的「喜羊羊」成為小孩最喜愛的卡通人物,不少幼兒喜歡學小羊說話,童言童語、模樣可愛,但講久了卻可能變成大舌頭。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蘇旺裕說,許多家長工作忙,小孩吵鬧就打開電視,讓小朋友看卡通,小孩笑得開心,家長也落得輕鬆,但長期下來,確實會造成大舌頭的後遺症。
最近他在門診就收治不少「臭乳呆」的幼兒,發音不標準,講話含糊不清,尤其是發ㄐㄑㄒㄓㄔㄕ等音時,因發音不正確易被同學嘲笑,不敢開口講話。蘇旺裕指出,部分小朋友是因模仿卡通人物的特殊腔調,影響發音。
除了「喜羊羊」,最近相當受歡迎的「海綿寶寶」,也是導致幼兒大舌頭的原因之一。小朋友邊看邊學,彼此用一樣的語調來溝通,盡講一些大人們聽不懂的話語。父母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孩子念大班或進了小學,老師發現小朋友大舌頭,有些音發不出來告知家長,「臭乳呆」幼兒才被送去就診。
蘇旺裕以「哥哥喝可樂」五字為例,大部分小朋友可念清楚,但大舌頭小朋友念起來,卻含糊不清,家長不妨讓小朋友試念看看。他提醒家長,矯正大舌頭得趁早,年紀愈大困難度愈高,若發現小朋友三歲前出現大舌頭,須趕緊陪同就醫。症狀較輕微的小朋友要三個月至半年,才能逐漸矯正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