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作為最重要國際貨幣,對美國極為有利,因為政府可因此無限量支出及貸款,只要其他國家需要美元用作商品及金融交易,美國理論上可印製美元予以支付。然而,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美元的極大波動令全球多國經濟陷入崩潰邊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也眼巴巴地看著美元不斷貶值,令以美元結算的石油價值下跌。
在三月一場記者會上,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提出,如果人民幣能夠暫時取代美元,為地區貿易提供更為穩定的計價和結算方式,那對伙伴國來說,將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服務。企業一旦有另一種可減少貿易損失的結算貨幣,對美元的需求就沒那麼大了。
美元 保值作用穩
不過,國際經濟研究機構SMRA經濟學家Tom Orlik撰文指出,現在就預計美元會讓出國際儲備貨幣的寶座,還為時過早。美元之所以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不僅僅是因為美元被廣泛用於全球貿易結算,也是因為它被用作一種保值貨幣。
Orlik指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路之所以會受到嚴格限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人民幣仍然是不可兌換的,無法在中國以外地區使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蘊嶺最近撰文表示,人民幣可完全兌換的時機成熟,至少還要五年、甚至八年。Orlik認為,這個預期也過於樂觀。上海計畫在二○二○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人民幣完全兌換是其中一個前提條件,「或許這個時間才是更為實際的目標」。
中國賴出口 挺美元
第二個原因更引人關注:與諸多公開表述相反的是,中國政府本身仍致力於「支持」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中國政府最擔心的是,當前經濟問題會導致仰賴出口的行業破產,從而引發大失業和社會動蕩。
故中國政府一直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定。在巨額貿易順差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只要有一美元沒有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就意味著美元兌人民幣的價值會下跌一美元。人民幣匯率上升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肯定不是中國政府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