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政治紛擾不斷,前兩天民進黨的嗆馬大遊行、我方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儘管都是出於統獨的意識形態爭議,但是關鍵在於政治人物的氣度狹窄,雙方沒有寬容與傾聽對方心聲的空間,致使台灣社會有點像是阿修羅道。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日前來台,對於台灣爭論不斷的兩岸往來問題,他說,「台灣沒有理由不與中國改善貿易關係」。這是純粹從經濟的角度審視。然而他的經濟理論是以政治為前提,也就是說政治作為才是經濟成敗的主因。綜觀台灣近年來的政經發展,的確如此。
早在十餘年前,江丙坤擔任經建會主委時,就提到台灣的經濟問題出在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太多,說白了就是政治干擾。以過去十幾年對大陸的「戒急用忍」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箝制政策為例,把台商赴大陸發展的手腳綁死了,這就是標準違背經濟自由主義的作為,金改案更是典型政治主導經濟的政策。
克魯曼認為,二次戰後三十年是歐美高度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是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高度民主兩大支柱聯合的結果。
政治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是無庸置疑的,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經濟高度起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也是當時有遠見、有效率的政策所導致。現階段除了這兩大支柱之外,還要加上一個社會公平,才能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就像克魯曼評論羅斯福新政成功的主因,其實在於他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對工運寬容的結果。
台灣近幾年的經濟衰退固然是受到國際經濟的衝擊,最主要的關鍵還是由於錯誤政策所導致。政治不理性的干預造成經濟無法理性,經濟不能依照自己的機制運轉,自然會出問題。政治的不理性在於統獨的意識形態掛帥,完全不論政策的是非好壞,只管合不合乎我的意識形態,這樣不理性的結果當然就會導致鎖國,經濟萎縮。
民進黨舉辦「五一七嗆馬大遊行」的主要理由是為五二○馬英九執政一周年找個嗆馬議題,最近馬政府在兩岸議題上大步向前邁進,因此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冠上「傾中賣台」的帽子。這樣不以理性審視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於執政者的方案不以理性的思考與檢證批判。為何會如此,說白了,缺乏恢弘的政治氣度。
政治人物欠缺寬宏的氣度影響層面非常廣。
衛生署長葉金川代表政府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遭到留學生嗆聲,學生只有「賣台灣、賣台灣」的呼喊聲,沒有其他對話的空間。這樣幼稚的聲音誰才是始作俑者?
歸根究柢,台灣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基本癥結出在意識形態,每個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理想,但是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理念。欠缺民主素養、沒有恢弘的政治氣度,才是使台灣無法前進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