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家出版社在二○○五年年底出版一本名為「挖鼻史」的翻譯書,書中除了介紹挖鼻的歷史外,還傳授許多「挖鼻秘招」。一般民眾讀了可能會捧腹大笑,但身為耳鼻喉科醫師讀來卻膽戰心驚,期期以為不可。
在人的臉上有一個呈三角形的區域,三角形的上端位在眉心,三角形的下端則以嘴角為兩個端點。這個區域涵蓋整個鼻部與上唇人中兩側到鼻唇溝(俗稱法令紋)的區域。
從解剖學來看,鼻部兩側各有一條「顏面靜脈」,而上端靠近兩眼內側則有「角靜脈」,「角靜脈」與「上眼靜脈」相通,再流向顱內的「海綿竇」。簡言之,此區域靜脈迴流會流向腦內,一但感染,細菌會向內竄到腦部,造成嚴重顱內感染。也因如此,這個三角形區域在醫學上稱為「危險三角區」,表示這是顏面部位的危險區域。
臨床上常見到病患因掏挖鼻屎而導致「鼻前庭炎」與「鼻癤」。鼻前庭是指鼻孔前端長有鼻毛的區域。鼻過敏或鼻竇發炎病患常因鼻子癢而挖鼻子,鼻前庭皮膚受傷以後紅腫疼痛,嚴重者甚至會流鼻血。長期刺激造成皮膚發炎與「濕疹」樣的變化,就形成「鼻前庭炎」。這就是鼻孔長鼻屎的主因。
「鼻癤」又稱鼻疔,鼻前庭的毛囊因細菌侵入而發炎。門診中常看到病患因拔鼻毛、剪鼻毛或挖鼻屎傷到鼻前庭皮膚,幾天後受傷處就鼓起一粒紅腫如豆子大小的包。由於鼻前庭皮膚下面就是鼻翼軟骨,幾乎無結締組織當緩衝,發炎腫脹會非常疼痛,厲害時甚至向兩旁擴散形成「蜂窩組織炎」。此時千萬不可擠壓,否則細菌會流竄到腦內,造成致命「海綿竇靜脈血栓症」!
「鼻癤」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療要給予抗生素口服或注射,並配合外用藥膏局部塗敷,等鼻癤自然破皮排膿後,才可由醫師清理傷口。一般一周至十天可痊癒。
人手布滿這種致病菌,尤其是不常洗手者更是如此。要避免上述鼻孔內發炎與感染,無必要的挖鼻絕對禁止。因此,「挖鼻屎」是不值得鼓勵的壞習慣。
不久前台灣媒體曾報導,有人因擠壓鼻部青春痘而造成鼻部感染。二○○○年總統大選期間,台灣大學某位李姓教授也曾因鼻部蜂窩組織感染,而住院數天。
「挖鼻史」書中描寫,十一世紀英國威廉國王曾頒布禁令,禁止民眾公開挖鼻屎,以免影響戰力,甚至為了避免士兵在戰場上挖鼻,還發明「鎖指甲手套」。嚴重到此地步,筆者推測可能當時很多人因挖鼻屎導致鼻前庭感染,在抗生素還未發明的時代,這種「危險三角區」的感染的確有可能令士兵發燒昏迷,進而導致戰爭失敗。
挖鼻屎雖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如此輝煌的一頁,但畢竟不是好習慣,讀完此書笑笑就好。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