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鐘是國立台灣大學的校鐘,台大校徽的圖像也是傅鐘,為台灣大學象徵之一,位於行政大樓水池前和椰林大道之間,是為了紀念台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所建立。
傅鐘設立之初由人敲打,每節下課敲一次,每次有二十一響,源自傅斯年校長所說過的一句話:「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一開始執行敲鐘工作的是傅斯年的妹婿余大維。現已改為電力敲鐘,而非再由人操作。
傅斯年是當時北京大學學生新思想運動的領袖,五四運動時被推為學生遊行總指揮。一九一三年入北京大學預科,隨後進入中國文學系;一九一八年創立「新潮社」,隔年「新潮」雜誌創刊,現在台大中文系系刊「新潮」源自於此。
傅斯年在民國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上任台大校長,短短二十三個月,卻奠定台大精神的基礎,為台大訂出一個很自豪的教授任教制度,讓做官的人不容易進來專任;也因此,即使原來是台大的教授,出去做官後,通常也沒辦法回來任教,穩固了台大學術自由的校風。當年,傅斯年應台大中文系黃得時教授之請,題寫一短幅「歸骨於田橫之島」,果然,傅校長也真的埋骨於台大校園,墓園設於當時的植物標本園。
文學院副院長柯慶明教授指出,五四運動重要人物傅斯年擔任台大校長時,為台灣大學開創傳承五四精神、提倡自由的學風;傅斯年治理台大的理念「我們是為了學術而教育,不是為了教育而學術,」學術是宇宙性的,是發現真理、追求真理、認識真理的一個重要過程。
台大學生有「野性」存在,這就是為了社會的公益,徹底發展個人,而「五四」也正是肯定多元的個人;台大學生早期投入保釣魚台運動正是一例。
時至今日,傅園與傅鐘已不只是台大的標誌,更是五四的人文地景,柯慶明說,當圖書館沒有位置坐時,就到傅園讀書思考,在傅斯年的墓牌前讀書,真是「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呀。
出身台大、任教台大的柯慶明,強調台大對五四精神的繼承,包括傅斯年、毛子水、殷海光等五四人物來台任教,都留給台大豐厚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