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有釋迦族,國王淨飯.喬達摩與王后摩耶夫人結婚多年膝下猶虛。一天夜裡夫人夢見有一白象從右脇入懷,竟而妊娠。
紀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八日,懷孕十個月的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當時的風俗,夫人是要回到娘家天臂城待產。來到藍毘尼園內,夫人步下金輦,走到無憂樹下,想攀折一支花朵,就在這時,太子誕生了,國王賜名悉達多,意思是一切願皆得成就。當時的阿私陀仙人見了太子後即預言:「此子將來必為轉輪聖王」。
七天後,摩耶夫人與世長辭,悉達多即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成人。二十九歲那一年,悉達多為了尋求真理,放棄王位離開王宮,獨自到雪山經歷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生活;接著又在菩提樹下冥坐思惟四十九日,在三十五歲那年完全開悟。獲得圓滿覺悟以後的悉達多,在之後的四十九年間,到處遊行教化,希望拔苦給樂,利益一切眾生。
佛陀以身示範,他說「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成,佛陀,正是我們修行--修正自己行為,「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的標竿。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著名詩人赫塞,四十五歲時完成了名作《悉達求道記》(流浪丈之歌),即是描寫悉達如何在古老的印度追求圓滿生命的三個歷程。作者擅長描繪人類精神領域中令人不安定的因子,對於靈魂深處各種含藏的誘惑與毀滅力量之刻畫,在世界文壇堪稱無出其右,震撼當時文壇。
一九九四年,「雲門舞集」首演的舞碼為「流浪者之歌」,林懷民以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為出發,刻畫求道者虔誠的宗教心靈。整體舞蹈動作由中國靜坐禪思與太極所引導發展,融合了亞洲傳統舞蹈及西方現代舞,配合喬治亞民歌音樂,透露出無比的寧靜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