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一生半個多世紀的舞台經驗,充分展現了繼往開來的演藝風格。許多人為他優美的唱腔與身段所吸引,其實他一生的成就來自不斷的學習。他自青年時期一頭鑽進古典文學與繪畫的世界裡,終身不渝。至於傳統音樂、舞蹈、音韻和服飾等學問,也為他所廣納和吸收。
我們僅知梅蘭芳當年幾乎天天唱戲,卻不知他也天天看戲:「我在藝術上的進步與深入,很得力於看戲。」每天不等開鑼就到戲班,當中除了自己表演以外,梅蘭芳始終在看戲,「愈看愈有趣,捨不得離開一步。」將一般人的娛樂視為寶貴的藝術體驗。當他述及老前輩們演戲時,頓時潛入美好的回憶之流:「我初看譚老闆(鑫培)的戲,當時扮老生的演員,都是身體魁梧、嗓音洪亮的。惟有他的扮相,是那樣的瘦削,嗓音是那樣的細膩悠揚,一望而知是個好演員的風度。」其欣賞與評價,反映出梅蘭芳當時對京劇藝術的領會。
尤其是譚鑫培演出陳宮的一段《捉放曹》,在曹操拔劍殺其全家之後,那一大段二簧愈唱愈高,而演員的目光炯炯,也抓住了全場觀眾的精神。陳宮的一腔怨憤都融化在唱詞音節和面部表情中。梅蘭芳也隨之痴迷了:「滿園子靜到一點聲音都沒有,台下的觀眾,有的閉目凝神細聽,有的目不轉睛地看,心頭上都到了淨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