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出海捕魚,長久以來除了要擔心天候惡劣,捕不到魚外,更害怕遇到海盜與漁工喋血,在沒有其他專長下,轉行談何容易,為了養家餬口,只能硬著頭皮出海賭運氣,漁民家屬更是整天提心吊膽,深怕噩耗上門,讓全家頓失經濟依靠,這樣的心情實非外人可理解其萬一。
漁民生活固然辛苦,但是台灣的漁民更苦,常在沒有國家保護下,自己找尋生路,尤其在世界各國紛紛將經濟海域擴大至兩百浬後,公海漁場範圍大幅縮小,想要進入他國海域作業,必須透過漁業合作,付出龐大的入漁費,即便如此還是常受到無理的刁難,淪落為國際孤兒。
而想留在自己家門討生活,卻又面臨沿岸漁業資源枯竭,漁獲數量與價值難以維持家計;稍往外走,則面臨台灣專屬經濟海域與鄰國重疊的困擾,常無端遭日本、菲律賓等海軍強行扣留,施以巨額罰款。
儘管漁政機關大力推動賞鯨、海上藍色公路、海域遊憩活動(如潛水、海釣、風浪板等)等休閒與娛樂漁業,但是所需龐大的資金,實非一般漁民所能負擔。
政府把「海洋國家」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彷彿成為一種圖騰、時尚,學者也一再強調海洋經濟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近日更為了應成立海洋部或海洋委員會而極力發聲,卻很少看到他們為漁民生計請命。
坦白說,要成立甚麼機構,位階高低不是重點,關鍵在於要許台灣怎樣的未來。漁業固然不是海洋的全部,卻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缺了漁業,台灣無論想要「海洋興國」或「海洋立國」,都是緣木求魚。
漁業的現況對照政府的漁業政策,讓人看不到方向,何來願景?更讓人為台灣漁民的未來擔憂,籲請馬總統展現魄力,拿出具體行動,讓漁民看到曙光。
江文(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