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提案降雙卡利率,銀行業者一片反對,某些財經人士亦附和,所持理由皆稱應尊重「市場機制」,個人以為,這種見解恐怕是見樹不見林,未明卡債問題的本質。
首先,雙卡利率形成過程,並未遵守效率市場的競爭法則。由於持卡人眾多,難以集體議價,銀行業者對利率是由「默契」決定,都接近法定百分之二十上限,而且價格與服務幾乎沒有差異,並非「價格競爭」的市場機制在運作,而是一種「勾結」(cartel)的經濟現象,明顯是榨取超額利潤,絕對有降利率的空間。
其次,雙卡呆帳增加,乃肇因於高循環利息違反市場競爭原理,產生超額暴利所導致。由於銀行間的「高利息默契」,違反市場競爭原理,誘使近年銀行猛力投入促銷成本,進行雙卡放款,並忽略呆帳風險,卻對利差低的工商融資層層設限,甚至吝於放貸,扭曲了金融體系活絡經濟的基本功能,遂演變成卡債風暴,與美國次貸風暴的原因相近,都是業者貪婪過度,必須自受後果,政府不該放任轉嫁給弱勢持卡人承受。
此外,降雙卡利率不僅必要,且迫在眉睫。因全球景氣惡化,失業跳升,官方統計二月失業人數六十二萬四千人,受波及人口一百三十六萬多人,其中許多失業者就業時並無勞保,無法領取失業給付。
這群人於過去幾年平均收入甚低,工作穩定度也低,通常無存款而有債務,如今其少了收入來源,必須動用雙卡借款,以繳交房租、學費、健保費等,已難以維持生計,如果雙卡利率仍然這樣高,將迫使這個弱勢族群以債養債,終致走上自殺、犯罪或罹憂鬱症,形成巨大社會成本,降低台灣經濟競爭力。
這種超額利差產生的「外部社會成本」,若具體估算將是天文數字,遠超過銀行因降利差所減少的獲利,因此不如暫時限制利差,如同暫時禁止股市放空般,待度過失業風暴再考慮恢復。
蔡坤蒼(台中市/公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