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城孟買在發展為城市前,是印度西岸波濤洶湧海洋中七座島嶼中的方寸之地。從將近三個世紀前開始,孟買逐漸與海爭地,七座島合而為一,被其後方人口眾多的印度聲張主權。這片虛懸阿拉伯海的土地成為孟買,這個印度股票交易和電影製作之都,也是世界櫥窗。
富人 渴望像紐約
孟買城靠市郊北邊一座陸橋與次大陸相連,三十二公里外是上層階級聚居的孟買南區,他們住在印度,卻沒有歸屬感。當新聞報導遠方鬧洪澇饑荒、違法瀆職和百姓營養不良時,他們自我安慰可以偏安另一個世界。
生活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孟買人,愛吹噓「剛從海外歸國」;對餐廳的最高讚美是:「彷彿不在印度國境」。孟買的全球化階層渴望這裡成為世界級都市。
菁英階級離鄉背井,視孟買為出港口岸,但城裡的數百萬移民則視孟買為迷人的入港口岸,提供印度大陸無法提供的自我創新、掙脫命運的機會。這個城市同時是天堂和地獄,矛盾之處在於,天堂居民往往覺得身陷地獄,地獄居民則感覺置身天堂。
孟買近年來的確逐步朝世界級都會緩步前進,但要假裝孟買是菁英希望的樣子,卻還有一段距離。他們會先告訴你:「孟買『就像紐約』」,再叨叨絮絮解釋為什麼不是
:沒有不錯的餐廳可去吃飯、沒有打破傳統窠臼的電影以及缺乏隱私。這群人有意要把這個城市改頭換面成和目前不同的樣貌。
移民 找到新機會
即便如此,經歷完全不同、對孟買想法殊異的移民仍蜂擁而入。或許雨季毀了家園,農作物泡湯;或許他們向人借錢,利息暴增到他們捆麥、擠奶都還不完。
他們搭火車到孟買,這裡的親朋好友幫他們自立;他們走過大街小巷,問大樓保全住戶是否要找幫傭
;他們棲身斗室,或像達拉威這樣一平方公里內擠了近三十九萬人的大貧民區的陋屋。
這些對孟買針鋒相對的要求,適足以說明孟買「混血般」的市容:部分像免稅購物中心,部分像難民營。有錢人抱怨外地人暴增,害公共設施吃緊,房地產淪為貧民窟。但移民卻如魚得水,他們在污穢陋巷中,享受有錢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沒「關係」也能找到工作、重新出發的機會,和無名小卒的尊嚴。
走在孟買五顏六色的景象中,人們可能會問:還有其他城市可以如此濃縮淬煉人類的困境,充滿悲劇、喜劇、荒誕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