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育宏在鄭州機場。圖/郭育宏提供
好友組隊 義務培訓青年領袖 為農村居民傳福音 返台再工作 倡導企業社會責任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早期民眾對外來宗教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印象,與濟弱賑災畫上等號,而自大學接觸基督信仰的郭育宏,更希望二十一世紀傳愛與福音的角色是由華人扮演;為實現青年夢想,他在失業率高、工作繁重的處境下拋開工作,與好友組隊,要用台灣的青年思想先灌溉大陸,做國際關懷的前導。
大學畢業三年,即與朋友在台中開辦公關公司的郭育宏,信仰基督教近十年,近來聞知對岸農村不斷向台灣教會反映,需要有人協助傳教,解說聖經意涵,郭育宏和教友兩男兩女,自發性地組團,協助大陸青年接觸更深的教義。
在景氣不彰時期拋開繁重工作到大陸,聽起來很瘋狂,但到大陸當八天的傳教義工,讓這四位六年級生在文化差異和價值觀上大開眼界,郭育宏更覺得有宗教自由的台灣人很幸運,沒深入大陸傳教也不會知道生在台灣值得慶幸。
「第一天住在鄭州,我們都快受不了。」郭育宏說,當地沒馬桶,全是茅坑,氣溫六至十度,平均一周到大城鎮洗一次澡,女生第三天就受不了,拜託教友帶他們去洗澡,「更吃驚的是,澡堂居然是當地的重要聚會所,光是擦背師傅就多達二、三十個,比台灣壯觀,聽說還有更大的排場。」
心靈探索 首重關心
當地大學生以為他們是去解釋聖經,讓學生對傳福音更有動力,沒想到他們帶去的是挖掘內心的體驗教育,除了震撼,學生甚至在心靈探索的遊戲中感動落淚。郭育宏說,基督教在台灣,認為透過上帝眼光認識自己,是比儀式和制度更重要的基礎,他們卻沒有如此認知,也沒有職業道德觀念,原因是沒人教。
扣掉車程,短短八天義務培訓基督教青年領袖,相當刺激,「大陸管制宗教嚴厲,我們不能明目張膽傳教,為了避開政治麻煩,也不能揭露台灣人身分。」臨走前,郭育宏想拿錢捐助他們,卻遭到拒絕,農村居民認為他們錢夠用,只希望多點人關心,郭育宏說:「這趟傳教讓我體會到,富有和匱乏似乎不是對立的。」
只要付出 收穫豐碩
回到崗位上,郭育宏確認了公司的生存法則:「接案一定要看對方品行是否端正,承辦行銷活動也一定要能關懷弱勢族群,並想辦法說服企業,告訴他們負起社會責任的意義與重要。」把信仰的精神融入工作,反而會讓公司屹立不搖。
有客戶反映,郭育宏等人幫企業提升不少業績和利潤,他笑說:「很奇怪,我們總是有自信對客戶說,『為弱勢付出,當下少賺一點,未來保證能回收更多成果』,因為聖經說過:『主動給予而不求回報者,必有豐富的收穫。』我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