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佳惠輔導英文。
圖/陳佳惠提供
「清大坦尚尼亞教育志工團的義工每人挹注獎學金十萬元」,這是許多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青年無力負擔的—千里迢迢誓願為「民」服務,陳佳惠是其中一個感慨收穫比付出多的團員,她觀察入微,跨國性的義工服務,讓她充滿無限驚奇。
不論在台灣教書或念書,陳佳惠都覺得精神太過疲憊,決定跟志工團到坦尚尼亞看看貧窮國家對教育的感受,結果發現,「坦尚尼亞的老師,並不是被尊崇的,他們薪水低、教材缺,可是當地人卻認為台灣能把教育的價值帶過去。」
對坦國學生而言,他們上學目的就是「趕快學成,將來出國當律師、會計師、飛行員,然後賺大錢。」雖然經濟很實際,但當地師長卻認為孩子最需要擁有「教育是力量」的概念,因教育能為未來創造無限可能。
陳佳惠曾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部落教學,她認為,台灣原住民因有電視相伴,對生活中的敏感度降低很多,但坦國學童,則容易感動,喜歡給予和溝通。
志工團臨走前,小朋友把捨不得吃的巧克力和寶貝的筆記本送給他們,馬賽部落還烹了一隻珍貴的羊宴請他們,陳佳惠說:「在那裡,義工就像備受矚目的明星,數不清『何德何能』四個字在我心裡出現了幾百次,原以為只是去付出的,沒想到收穫卻意外地多。」
教育雖能成為力量,但若只藉物質提升肯定帶來煩惱與壓力,「教育能改善貧窮的環境」雖是普世準則,但從金融海嘯的影響就能看出,開闊的視野和富足的精神才是教育的意義。志願服務使陳佳惠在人生及課業找到重新出發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