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過眷村,在竹籬笆內長大,才能真正知道「光陰的故事」場景在攝影棚內搭建,戲劇性夠,真實感卻不足。想來,這也是情非得已,因為全台眷村已寥寥可數,真實情景難得一見。
是不是眷村都完全長一樣呢?因大官小兵階級有別,當然有豪宅與茅舍之分,不過,我走過南北大村小戶,眷村有一定的味道,「光陰的故事」可能已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和記憶有一大段距離。
老兵的家,磚牆泥地,再簡陋,一般都用竹籬笆圈成自家小天地,竹籬笆上長滿牽牛花,兒歌一唱起,就摘朵牽牛花鬢邊一插,想討鄰家哥哥的注意。到我念初中,物質漸漸豐裕,竹籬笆雖已高一等的變身為紅磚牆,也不是電視上那般整整齊齊,而是由村中老爹做工頭,帶領家中小蘿蔔頭一磚一瓦蓋出來的,鐵定具有手創的零零落落,卻也因此倍增親切感。
兒時總這麼想,眷村老爸才華洋溢,像聖誕老公公送來無數驚喜。
晚飯後搬張竹凳在瓜棚樹下吹牛皮,更是眷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人手一把扇子,搧搧風,趕趕蚊,有時候拿來教訓孩子,家家戶戶如此,這最熟悉的場景在「光陰的故事」劇情中可惜沒看到,劇中幾戶人家串門子都串得太過生疏。
眷村房子都門對門,窗對窗,一到黃昏,廚房響起炒菜聲,幾家太太也開始隔著紗窗談天說地,不久,呼兒喝女回家吃飯的大嗓門此起彼落,說也奇怪,在眷村裡從沒見過溫柔細緻的媽媽,全豪邁有如男子,想是被艱苦生活鍛鍊出來的吧!
「光陰的故事」最可惜的是沒有放進足夠的童星戲份,否則更寫實而感人。少男少女的情竇初開倒極為寫實,一家有女真的百家在求,鋒芒畢露的賴雅妍帶給傻不愣登的陳怡蓉極多痛苦,我們這些暗淡的眷村女學生全數能夠體會。我家隔壁就住了一個台灣瑪莉蓮夢露,眷村男生猛烈追求,還央我做郵差,其中一個火力最強的後來娶了龍君兒。
傻女傻到,只要能看到崇拜的對象一眼,就忠肝義膽地供人差遣。瑪莉蓮夢露收到的情書都用漿糊黏得超緊,卻也引發我非瞧瞧不可的好奇,對不起呀!美女鄰居,我當時的確想辦法偷看過兩、三封。
這一切,隨著光陰,已塵封在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