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陸客觀光團完成三天兩夜的寶島行後離台,一萬多人、預定分九批來台的大陣仗,在國內掀起許多討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號稱可以帶來六億多元的商機,及大陸客血拚購物的豪氣。
但是,即使是替台灣拚觀光、拚經濟,安利團仍激起若干值得兩岸共同思考、調適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當「有錢大爺」主客易位,換成來台的大陸客時,曾因到大陸觀光花錢當凱子而被譏稱為「呆胞」的台灣人,心態如何調適?
「錢不是問題」、「信用卡刷到爆都沒關係」、「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些是闊綽的安利團員接受媒體訪問時的回答;反應在實際的購物行為上,瘋狂的掃貨式採購,也的確讓人見識到了大陸有錢人的手筆。
但也因此,難免引起了若干國人的反感,覺得這樣的態度太「囂張」,泛綠人士批評不說,連國民黨立委都發言表態了。
這些言辭上的反感,其程度尚不致於如海協會副秘書長張銘清被推倒事件來得嚴重,但張銘清事件的雙方是政治人,其本質在政治意識形態之爭。但安利團是一般的觀光客,應該是對台灣有利的經濟助力,一旦被抹上負面色彩,兩岸都得不償失。
大陸觀光客若干高調言行,其實與早年台灣觀光客在國外的表現,相差不大。尤其是在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有錢的台灣人在海外以大把現金血拚、用餐時喧嘩笑鬧、不遵守秩序與不講求公共衛生等,這些都是國人不得不承認的以往花錢討罵的紀錄,也曾經不光釆的登上國外媒體。
也正因如此,同文同種的兩岸,即使在「觀光行為學」上,都有可相互學習、觀照的一面。由於台灣出國觀光人口高度成長,絕大多數台灣觀光客在海外的言行已有很大的改善,在海外的形象也不復以往的「突出」。
最重要的是,台灣觀光客早就了解,就小處言,觀光客在國外的行為,反映出個人的休閒品味與人格修養;就大處言,每一個觀光客都是母國國民素養的縮影,沒有一個人希望因自己的行為,使國家被認為只是一個「金錢淹腳目」、但缺乏品味的暴發戶。
其中一位安利團成員的反應,值得部分國人反省。他說,「花錢觀光有錯嗎?」拚觀光是民進黨執政時代就喊出的口號與重要施政方向,開放陸客來台是最大的目標、最具經濟價值,經過層層的努力,如今終於實現。但每有陸客團來台,所謂的親綠媒體向例沒有正面報導,千篇一律的是以負面頭版標題、連續幾頁的批評譏諷處理,把炒過的冷飯觀點再加油添醋一番。
陸客來台觀光是不可擋的趨勢,台灣的經濟也需要這股活水。但我們希望,花錢的一方有格調,賺錢的一方有風度;大陸觀光客帶走的除了血拚來的大包小包,也有台灣人真誠的歡迎與期待;而台灣得到的除了實質的經濟效益之外,也應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並承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