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生活--善用古時傳統養生法 活出健康與活力

乃欣 |2006.03.18
815觀看次
字級

  中國的養生之道,多不勝數。這些方法,已盛行於明朝,有些已經載入養生經典內,筆者將之歸納為十四點,若能持之以恆,或有延年益壽之功也未可知!

  一、櫛髮:髮宜常梳,從額前到枕後動作要輕鬆,古人稱為「櫛髮」。其功能可醒目,止痛,降血壓。

  二、浴面:先搓熱兩手,分兩側在面上輕柔擦面,並用兩中指在鼻旁擦數次,全部擦二十至三十次。最好在睡時及起床行之。古人稱之為「浴面」,其功用可醒腦,降血壓,減少顏面皺紋。

  三、運睛:雙目從左至右轉十四次,轉目時要慢,然後緊閉一下,睜開。古人稱為「運睛」,其功用能去眼內障及外障。(先左至右,後右至左,各十四次)。

  四、打天鼓:耳宜常敲彈,用兩手掌心,緊按於兩耳孔,再用雙手的第二指在後腦部左右同時打十二次,共二十四次,聽到咚咚聲響。古人稱為「打天鼓」。其功用能防果稱著(彈畢輕輕鬆手)。

  五、叩齒:齒宜輕叩將口輕閉,上下牙齒互相輕叩二十四次,古人稱之為「叩齒」,其功用能增強牙齒防脫之效。

  六、接甘霖:將舌輕抵上顎,古人稱為「舌抵天庭」。此乃溝通陰陽二海交流,如有口水,就要吞下,古人稱之為「接甘霖水洗肺熱」大有益於人的身體(不說話時便行之使之成為習慣)。

  七、玉醴:如將舌抵上顎(即天庭)可以產生大量口水。古人稱之為「玉醴」(即仙漿),人身體之寶。將口水吞下,其功能可灌溉五臟六腑,促進消化,增強脾胃。

  八、鼓呵:每日宜閉牙齒,用力吸一口氣,到胸及腹部氣滿時,張口用力將氣呼出,古人稱之為「鼓呵」,其功用可去積去滿,開胸順氣,止痛止喘(做此法時,空氣要清新)。

  九、摩生門:丹田在肚臍下,先將手搓熱,用掌心之熱,摩擦三十六次。然後將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相疊在腹,摩轉三十六次,古人稱為「摩生門」,其功用在可增進消化、順氣、治腸胃疾病。

  十、提肛:要時時把肛門用輕微之力往上提,這一招乃少林派的至寶,古人稱為「提肛」。其功用可升提陽氣,增加體力、長壽,除卻疾病,也可防脫肛等病。

  十一、舒展四肢:雙手要如風車一樣,輪番轉動,兩腿要時時向前後踏出,古人稱之為「舒展四肢」。前後將腿伸出,每早晚作一次,每次將左右腿前後伸出四十、五十次,其功用防止關節發炎,增強腳力。

  十二、擦湧泉:每晚在臨睡時,將兩手搓熱,在腳底轉圈擦五十至一百次。(男)先擦左腳,後擦右腳;(女)先擦右腳後擦左腳,古人稱之為「擦湧泉」,其功用能固腎暖腳,交通心腎,降虛火,舒肝,明目。

  十三、三昧火浴:顏面、肩臂、胸、腹、兩肋、兩腰、左右腿,將手掌擦熱,由上至下摩擦之,古人稱為「三昧火浴」,其功用可促進氣血流暢、充瑩肌膚。並可使全身之穴道得到按摩(可在洗澡後作全耳摩擦)。

  十四、陰陽脈海交集:人體中有兩種重要的經絡運行,在背後運行之脈謂之「智脈」;在胸前運行之脈謂之「任脈」,古人稱為「陰陽脈海交集」。大小便咬緊牙齒,就是要不使精氣外洩,留住精華。

  以上十四種養生法,簡單易行,最要緊練習時,心平氣和,心內沒有雜念,而貴在堅持每日練習,自然「功到渠成」,自可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功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