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徐伯年率性生活的態度,「十方樂集」也是在不經意情形下成立,可說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
由法國回台的徐伯年,當時台北、高雄都教課,但是台北學生卻沒有一個固定地點可以一起練合奏,正在考慮找據點的當下,當時立法委員盧修一、陳郁秀夫婦要成立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希望徐伯年組團在大會表演。那年是一九九三年,徐伯年結合早期學生組團,而徐伯年那時正迷氣功、學佛,一時興起樂團取名「十方樂集」。
(圖/十方樂集提供)
第二次成團演出,則是知名作曲家潘皇龍,在實驗劇場製作「音樂萬花筒」,邀請徐伯年、鄭吉宏,吳思珊一起做音樂劇場,正巧文建會三處的張欣霓看表演後,告訴徐伯年文建會紐約辦事處隔年有演出空檔,希望邀請他們去紐約表演,樂團有出國表演機會當然很好,徐伯年再招學生組六人團前往紐約,由於時間急迫,無法再細想團名,只好延用「十方樂集」正式登記立案。就在無預警情勢下一環扣一環,「十方樂集」正式成立。
有了樂團,就必需為團員找個「家」做練習據點,徐伯年四處問朋友有沒有空屋借用,正好女兒的乾媽,也是現在的房東聽見,就把位在民族西路上,一棟又高又大的倉庫借給他們。
一九九六年,這棟倉庫在徐伯年親自設計下,成為一個很適合練習、表演、錄音,甚至做咖啡廳的小型劇場。一切真的都在不小心狀態下成立,徐伯年也順勢而為,自然地越加投入。
成立已有十三年的「十方樂集」,現在合作的有十四位常任團員,其中六位是徐伯年自小教導的學生。十方的運氣很好,凡是進來的團員,不論資格深淺,個性都很好,個個活潑開朗,團員間彼此很親密。徐伯年表示,十方樂團中沒有明星,不論技術再好、資格再老,只要進十方每個人都是平等,不會有團員爭寵,或勾心鬥角、演奏曲目上爭角色的事發生;團員就如家人一般,彼此互動很好。
黃雅綾表示,一個團隊領導人的風格,會創造團隊的氣氛,徐老師不擅人際,只專注在音樂,若是學生擊樂偏向技術層面,他就會幫忙在音樂性上多琢磨;若是學生音感很敏銳,技術欠佳,老師就會在這部分幫忙多加把勁,這也是徐伯年最強調的因材施教。
三月七日在中山堂,北市國將和十方樂集合作一場「科技北市國」音樂會,特色是傳統國樂團、現代擊樂團,再加上炫麗的電子音樂,委託兩位法國作曲共同寫曲,另一首委託師大作曲家趙菁文創作首演,及鍾耀光曾為十方創作的曲目。這次傳統加現代的跨界合作,希望為北市國、十方樂集撞擊出更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