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 古蒙仁 溫熱告知 台灣面臨生態危機

周慧珠 |2009.02.22
834觀看次
字級

一部地球的發燒史,就是百年來人類貪圖物慾的歷史。如今地球的資源耗盡,大地開始反撲,而台灣在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天災人禍中,日益損害,已經處在崩壞的邊緣……

民國六十年到六十四年的報導文學輝煌時代,似乎正式確立了報導文學的地位,但因大環境的改變,導致報導文學的沒落。

二月六日下午,報導文學作家古蒙仁舉辦「從黑色的部落到溫室中的島嶼-《溫室中的島嶼》新書座談暨簽書會」。古蒙仁談及大學畢業時適值台灣媒體可以提出大主題,副刊的內容非常具有吸引力,有寬闊的園地與大能力的主編,從六十四年到大學畢業可以說是台灣媒體的輝煌時期,可惜沒幾年後就消失了,報導文學類更是遇上瓶頸,題材、作家都青黃不繼。提起這次重出江湖,他認為是意味著一段時間休止之後,勉勵自己再出發。

距離上一部作品已有二十餘年,古蒙仁說:「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它的問題,報導文學便能抓住這些議題。因此,報導文學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他表示,當初寫報導文學即立下目標,要以台灣人的角度,針對台灣的環境來創作。Discovery、國家地理雜誌等報導的內容雖然寫實,但是卻與我們的生活遙遠,《溫室中的島嶼》則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而不只是電視上的報導。

向陽說:這本書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台灣最重要的報導文學。從當年《時報週刊》上報導礦坑的災難、台灣凍頂烏龍茶,《溫室中的島嶼》見證三十年來不曾改變的「永遠的古蒙仁」。向陽提到初讀《溫室中的島嶼》感覺很複雜,回想起當年的古蒙仁非常年輕,寫作主題鮮明、集中,而今天這本新書非常漂亮、大氣;而一九七○年迄今三十多年來報導文學都到哪裡去了,消失的原因是社會改變,自然走向溫室效應、人們的關心度銳減,這與報導文學完全是不同的思惟模式。

此書正是社會文化蕭條中的大氣呈現,以精美的圖文展現台灣當前環境問題,是溫熱的,而非冷峻的批判;在流行文學行撻之際,他指出了土地開發、人文發展的問題。深入偏僻鄉野、掌握資料,以流暢的文筆引領讀者行走台灣。向陽說他時常納悶,為什麼暢銷書都是外國著作?認為我們應該更家重視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創作。

對於報導文學題材的枯竭,古蒙仁認為好的報導文學要抓住時代的議題,深入不同的寫作意涵。正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與紀錄片,對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生態危機提出確切的證據,古蒙仁要以台灣人將台灣作為觀察對象,作為自我的期許,事實上學術界一直進行著環境的資料整理與研究,但是對一般讀者來說覺得遙遠,只是從氣象報導中看見蛛絲馬跡,沒有切身的感受,他思考如何以淺顯的文字讓一般讀者看見事實的真相;為深入了解台灣的生態危機,他以一年的時間,親赴各地災區採訪。曉行夜宿,無畏風吹雨打,就是為了驗證這塊土地曾發生過的災難,用以提醒國人關心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

李瑞騰表示,認識古蒙仁的這三十年來,《溫室中的島嶼》的報導文學功力相較於以前更增加了。他分析作為一種文學類別的報導文學,首重作家的「現場感」。他認為古蒙仁報導文學的成功,就在他的『感覺』,每字每句都是真的,所以更能打動讀者。這本書蘊含著:

1.文獻的搜尋與消化。

2.其文學的成功,透過流暢的散文,書寫完整,以感性、理性兼具的結尾。

3.開出報導文學新方向,讓我們看見「我們只有一個台灣」。

「台灣崩壞的豈只是生態環境?世道人心同樣危脆羸弱,二者同在風雨飄搖之中。其實生態環境的安危與世道人心有莫大的關係。而節能減碳云云,根本之計還在恬安淡泊,無為無慾。」古蒙仁如是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