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鼻咽癌復發率高,使患者失去信心,放棄治療機會。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針對鼻咽癌治療後的預後因子進行長期研究,找到治療新指標,能有效減低復發率,成功提高治癒率。
研究團隊研發出「原發性大腫瘤體積及脊椎前肌肉空間侵犯,都是屬於治療後易復發與易轉移的高危險群」,用來作為鼻咽癌患的治療指標,此研究成果並獲得國際SCI雜誌Clinical Otolaryngo-logy期刊登載。
鼻咽癌發生率約為一年每十萬人中有六位,發生原因與種族、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BV感染、食用醃漬類食品有關。一般患者常有耳朵悶塞感、耳鳴、頸部腫塊及鼻塞,甚至會流鼻血,若腫瘤侵犯到顱底,可能合併腦神經麻痺。
耳鼻喉科醫師李清池表示,目前鼻咽癌治療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為主,多數患者經治療後,可治癒返回工作崗位,臨床上一名五十歲男性罹患鼻咽癌第四期,因腫瘤已經侵犯脊椎前肌肉部位,屬復發及遠處轉移高危險群,但經由同步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外再加入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定期門診追蹤後,都沒有發現腫瘤復發。
他提醒,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遠較其它頭頸部腫瘤好,第一至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而第三至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也有七成以上,若發現頸部腫塊、耳朵悶塞感、耳鳴、不明原因鼻塞,或流鼻血症狀時,應尋求專科醫師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