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自行車島 75歲的劉金標 要讓每個人騎得快樂,騎得健康
在中國,一般自行車的平均出口單價是三十六美元,這個品牌單價是九十六美元;平均內銷價格是二百至四百人民幣,這個品牌是四百到三千人民幣。這個品牌叫做「捷安特」,不僅可以賣高價,而且每逢新上市一種車型,不到一星期,中國就會有仿冒品出現,還有個專有名稱———「仿捷車」。
在去年底開始全球一片裁員聲中,生產捷安特自行車的巨大機械集團,董事長劉金標肯定地表示,分散在台灣、大陸及荷蘭的四座工廠、七千多個員工,不但一個不裁,並且還可以領到兩個月的年終獎金。
單車環台 74歲完成夢想
巨大機械成立三十七年了,從一家腳踏車代工廠,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經營績效最佳的自行車品牌,劉金標投入的心血與努力並未稍減。除了巨大業務的開發與拓展,去年他還以七十四歲高齡,騎自行車完成環台一千公里的夢想,更計畫今年五月,以二十天的時間,挑戰一千七百公里的車程,從北京騎到上海。
台中高工畢業的劉金標,民國六十一年,籌資新台幣四百萬元,在台中大甲創立巨大機械,主要經營自行車及配件的製造與銷售。巨大剛成立時,劉金標對自行車可說是一竅不通,他透過友人的安排,到日本川村自行車廠見習一周,回來後研究製造自行車,卻因當時台灣自行車規格互異,輪胎與鋼圈、螺帽與螺絲都難以配合,第一年只賣出一千八百多台。
四百萬元資本消耗光了後,幸獲姊姊拿出私房錢資助,又獲得美國自行車第一品牌廠SCHWINN的代工訂單,開始了腳踏車代工。但是劉金標自創品牌的夢並未因此消失,在經營代工的十多年中,研發的工作從未停歇。
自有品牌 主打歐洲市場
民國七十五年,SCHWINN將生產線移至中國大陸,面對這一危機,劉金標當機立斷,推出捷安特自行車,以打入歐洲市場為目標。剛開始品質遭受批評,巨大機械特地成立一條名為IA(Industry Art)的生產線,把產品當做工業藝術,找資深老師傅上線製造,再拿放大鏡挑毛病,逐漸受到歐洲市場的認同,後來,巨大將IA線應用到其他生產線上,建立起捷安特的高規格品質。
巨大到中國設廠的起步比同業晚,民國八十一年才在上海昆山設廠,與其他台灣車廠以代工為主不同,劉金標以自創品牌,打開大陸的內需市場為目標。
巨大於民國八十七年上市第一部電動車Lafree,為他掙得超過一百億元的營收。九十四年,在昆山成立電動車昆山有限公司,全力生產電動自行車。
劉金標在民國九十年與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利達及十一家零組件廠商合作,組成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透過合作減輕成本及增加效能。十一家零件廠商透過巨大和美利達的電子平台,預先獲得兩個月內的訂單數量,先行備料,再由巨大和美利達每天下單,供應商每天交貨。這種合作模式,讓台灣成為世界自行車的研發王國奠定基礎。
身體力行 打造自行車島
十八年前,劉金標就萌生了將台灣打造成自行車島的念頭,成立基金會,積極推廣自行車。他坦承以前不愛騎車,七、八年前覺得身體狀況不佳,開始每天從家中騎到公司,來回約五十公里,四個月後平衡感恢復,就這樣持續騎車,並動起環島之旅的構想。
一開始他想逍遙騎,從台北逆時針方向往南走,經過南迴公路到台東,經過美麗的花東海岸到宜蘭。沒想到消息曝光,休息時媒體的約訪及民眾的要求簽名,根本逍遙不起來,還有一些自行車的喜好者加入陪騎,陪騎者一個個都比他年輕,速度之快,使得他不得不加快速度跟上。
一路上風吹日曬及小小擦傷難不到他,但到嘉義時因小車禍膝蓋受傷,到高雄又患了感冒,他覺得情況不妙,要特助許立忠準備電動車,應付南迴那一段長達二十一公里的陡坡,但是一路騎上南迴,他想,如果換車,即使騎完全程,總是不完美。因此儘管腳酸手軟,還是咬牙苦撐,通過海拔四百五十五公尺的壽卡時,他興奮的大叫:「我終於完成了。」
劉金標身體力行,體會騎自行車的樂趣,享受騎車帶來的好身體,更為自己自產的自行車做測試,希望捷安特自行車,能讓每一個人騎得快樂,騎得健康,甚至一個七十多歲的人。